恶意诋毁他人属于什么罪 诋毁他人名誉怎么判刑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但当矛盾激化,一方为泄愤而恶意诋毁他人时,这种行为不仅违背道德准则,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那么,恶意诋毁他人究竟属于什么罪?诋毁他人名誉又会面临怎样的判刑?这些问题关乎个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序良俗与和谐稳定。
一、恶意诋毁他人可能涉及的罪名
- 侮辱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侮辱罪。“公然” 意味着在众多人可感知的情况下进行,如在热闹的集市、网络直播间等公开场合,使用恶毒、低俗的语言辱骂他人,或者通过张贴大字报、散发传单等方式,将侮辱性内容广而告之。而 “情节严重” 常体现在手段极为恶劣,像当众扒光他人衣物进行羞辱;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致使被侮辱者精神失常、产生自杀念头甚至付诸行动等。举例来说,甲在公司年会上,当着全体同事的面,对乙进行长时间、不堪入耳的辱骂,导致乙精神恍惚,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甲的行为就可能构成侮辱罪。
- 诽谤罪: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且达到情节严重程度的行为构成诽谤罪。这里强调无中生有编造虚假信息并加以传播,例如,丙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丁,编造丁偷税漏税的虚假事实,在行业群里大肆宣扬,众多同行信以为真,丁的业务量因此急剧下滑,声誉严重受损,若情节符合严重标准,丙便涉嫌诽谤罪。“情节严重” 包括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是诽谤行为致使他人精神失常、自杀,亦或是诽谤内容广泛传播,在较大范围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情况。
-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特殊情况):此罪主要针对经营者,若经营者故意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就构成该罪。例如,某手机厂商戊为抢占市场份额,编造竞争对手己品牌手机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易引发爆炸的虚假消息,通过各大网络平台传播,导致己品牌手机销量锐减,损失惨重,戊的行为可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
二、诋毁他人名誉的量刑标准
- 侮辱罪与诽谤罪量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犯侮辱罪、诽谤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这两种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也就是通常情况下,需要被害人自己向法院提起诉讼,司法机关才会介入处理。不过,当侮辱、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就不受 “告诉才处理” 的限制,公安机关会主动立案侦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比如,某些网络大 V 在网上恶意诋毁公众人物,引发大规模的网络暴力事件,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即便被害人未起诉,司法机关也会依法追究大 V 的刑事责任。在量刑时,法官会综合考量诸多因素,像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若其是蓄意、多次实施诋毁行为,主观恶性较大,量刑可能偏重;犯罪行为的手段和方式,手段越恶劣,量刑越重;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若致使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或者在社会上引发极其恶劣的影响,量刑也会相应加重。若犯罪人存在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法院会依法从轻处罚。
-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量刑: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量刑时,法院会重点关注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大小,若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量刑会偏重;以及犯罪行为的恶劣程度,比如散布虚假信息的范围极广、传播手段极为恶劣等,也会影响量刑结果。
三、案例分析:不同形式诋毁他人名誉的法律后果
- 网络主播恶意诋毁案:山东青岛网络主播薛某,为吸引流量,在直播中持续半年之久,采取肆意谩骂、恶意诋毁、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贾女士母女。直播过程中,观看人数近千人,引发大量恶意评论,最终导致贾女士割腕自杀、其女儿重度焦虑抑郁的严重后果。经审查,薛某的行为已涉嫌侮辱罪,社会危险性较大,符合逮捕条件。2024 年 6 月,法院判决薛某犯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同时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三年内从事与网络直播有关的经营活动。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在网络环境下,恶意诋毁他人名誉达到严重程度,将面临刑事处罚,且法院会根据犯罪情节,对犯罪人从业进行限制,以起到惩戒和预防再次犯罪的作用。
- 商业领域诋毁案:A 公司和 B 公司均为当地知名的家电销售企业,A 公司为提升自身市场份额,在未掌握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通过公司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发布虚假信息称 B 公司销售的家电产品存在严重质量缺陷,是 “三无产品”。该虚假信息迅速传播,导致 B 公司在当地的声誉严重受损,大量客户流失,销售额在短时间内大幅下滑,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元。B 公司发现后,立即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审理,认定 A 公司的行为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依法判处 A 公司罚金,并要求其在相关媒体平台发布道歉声明,消除不良影响。此案例表明,在商业竞争中,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一旦造成重大损失,企业将承担刑事责任,同时需采取措施挽回受害方的名誉损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