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私塾(刑法的私塾之一)

2022-11-26 六尺法务 民法典

在日常生活中有关法律的10个例子

案】法律职业人群体的壮大,市民法治意识的普世化,个人知识结构组合的多样化以及法律知识的功用性特点等因素促成了吾国法律硕士生群体的不断壮大。以鄙人所在的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为例,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智慧经营之下,学院招收的在职法律硕士生数量迅速增加,今年的招收人数突破了200人,其数量超过了全日制法学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从在职硕士生的职业分布来看,除法官、检察官、律师、司法人员、人大工作者、法律教育工作者等法律职业占据了主流生源外,工商、税务、国土、国资、公安、环保、卫生等行政职业者以及银行、保险、电力以及其他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法律工作者、法律顾问、甚至普通劳动者报考在职法律硕士的生源比例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在职法律硕士生的优点是有较为丰富的职业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不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并且有不少的在职法律硕士生受过较好的法学本科教育,其不足之处在于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冲突较大,读专业书的兴趣随着职业思维的形成而有所减弱,有的学生未受过较为系统的法律教育,专业基础较差,加之在职法律硕士生多为集中上课,因此在高校的时间较短,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查找专业文献受到较大的限制。

面对如此庞大的在职法律硕士生群体,笔者作为一名在职硕士生指导教师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其特点辅导在职法律硕士生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如何设计毕业论文大纲以及如何梳理参考文献。限于篇幅,笔者分别论之。

(一)在职法律硕士生如何选定毕业论文题目?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提出了如下的选题建议,供广大学生和同行们参考:

首先,在职硕士生宜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选定题目,而不宜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做到扬长避短。事实证明,由于法律的普遍规范性所决定,任何一个职业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都会面临一些法律问题,因此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选题,可以顺手拈来各种丰富的写作素材。即使那些并不从事专门的法律事务的同学,其在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中总是会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也不乏素材。

其次,由上述特征所决定,在职法律硕士生应尽量避免过于理论化的选题。尽量避免过于理论化的选题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扬长避短。由于在职生在工作若干年之后大多未系统涉猎过法学经典名著,加之知识结构不一定具备厚度,例如缺少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相关的法理知识储备,因此避免过于理论化的选题也就等于说避免了自己知识系统储备的不足之处。第二层含义是体现在职法律硕士的特点。在职法律硕士教育本来就属于应用型的教育,其选题也应当体现务实、致用和服务本职工作的特点。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原则,并不排除个别例外。例如个别在职生法律理论素养好,有长期读专业理论书的偏好,擅长理论思维等。

在明确了上述的选题方向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导师的指导下筛选论文题目。尽管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并不缺乏毕业论文的丰富素材,但是这些素材当中也许有的并非是一个真正的法律问题,例如行政人员遇到的一些行政体制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法律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说不是一篇硕士论文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有的也许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法律问题,例如普通消费者遇到的维权问题,可能每个人都遇到过,不可能每个人都写一篇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因为的论文可能缺乏新颖性,而学生也许并不知道哪一类问题具有新颖性和代表性。此外,与在校学生一样,在职法律硕士生在论文选题的时候,也容易犯选题过大的通病。

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在职学生选定论文题目。选题的基本要求就是务必做到(1)突出鲜明的问题意识,根据问题选定题目,避免空谈;(2)小题大做,精确论文的写作范围,排除无关的写作内容;(3)与时俱进,突出选题的实用性和新颖性。(4)将所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分别归类,归入到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等不同的法律大类当中去,从而进一步界定题目。

笔者结合所指导的11名在职法律硕士生在选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具体分析。

例1:某同学在铁路运输法院工作,初步拟定了一个“铁路运输体制改革与法律适用”的题目。这个题目的确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与新颖性。但是仔细看了其提纲之后,觉得范围偏大,因此建议其进一步界定论文题目。具体而言是选择铁路运输体制改革中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法律适用来写。

例2:某同学从事公司审判工作,具有丰富的公司审判经验。其初步拟定的论文题目是“公司人格否认的实证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题目,但同时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可以说这一类论文恐怕已经数以千计了,如果这样选题,很可能丧失新颖性,同时题目范围也过大,试想有学者已经把专著都写出来了。因此建议其选择公司人格否认的某一方面的法律问题来写,结合其本职工作,建议其写“公司人格否认中主观要件的裁判研究”,这个题目就比较有代表性,而且与新公司法衔接,因而也具有新颖性。

例3:某同学系律师,并担任公司法律顾问。其初步选定的题目是“公墓产品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题目从表面上看具有新颖性,但是由于范围过大,很可能导致写作的随意性。在听从了我的建议之后,其将题目改为“公墓产品销售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这样既做到了新颖性,同时又具有代表性,并且题目界定之后也比较好写,理由是将消费者保护法运用于某个新的领域,具有“实用新型”的特征。

例4:某同学在税务所工作,其初步拟定的题目是“税收征管执行的法律问题”。这个题目虽然具有很大的典型性,但是题目太大,太泛,不容易把握,也未必能写出新颖性。我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给该同学讲了一个案子,在我的建议下,该同学将题目该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税收中的适用研究”。

例5:某同学在某县委宣传部工作,其结合自己本职工作选定的论文题目是“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这个题目比较具体,而且具有相对新颖性,觉得可行。但是仍然建议其将内容集中于某一方面,例如隐性采访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例6:某同学在电业局工作。其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就是电业局给小区安装变压器之后,由于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发生纠纷而引发的公共电力设施的维护与责任分担的棘手问题。这个问题的确具有新颖性和代表性,但是牵扯到的法律问题太多,有物权法层面的,也有侵权法层面的。在我的建议下,该同学最后确定了“居民小区配电设施主体变更法律问题研究”的题目。

例7:某同学从事民事审判工作,遇到了炒卖“楼花”这样一类官司。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该同学选定的题目是商品房“合同更名”买卖的法律问题。较好。

例8:某同学从事商事审判工作,所选定的题目是“已退出公司的股东的知情权保护研究”,这个题目非常具体,而且具有新颖性,做到了“小题大作”,但是从我自己收集到的案例来看,这个题目可能太小太具体了,因此建议其将题目改为“已退出公司的股东权利救济研究”,适当扩大了论文内容的范围。

例9:某同学在高校工作,其初步选定的题目是:“在校学生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题目虽然具有典型性,但是题目范围太大。学生有大中小之分,且其中牵涉的法律问题众多,不好写。在我的建议下,该同学将题目改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归责研究”。

例10:某同学在国土部门工作。其初步拟定的题目是“变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理论初探”。该题目结合成都、重庆两地的城乡统筹试验区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是仔细看来,该题目仍然偏大,不太具体,在我的建议下,该同学将题目改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

民法典私塾(刑法的私塾之一)

谁知道中国最早的第一女律师是哪位?

郑毓秀是中国最早的女博士。她的专业是法学,她还是中国最早的女律师。而这样一位女杰就出自宝安,也就是现在的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乐群社区。

法制是公民社会的基础与保证,也是近代化的显著标志。近代岭南人物辈出,其中不乏中国法学界的先驱。留学生之父容闳取得美国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后,于1854年返国,曾在香港任见习律师。伍廷芳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

郑毓秀生活的时代较晚,相比于两位前辈,她只能是后学,但是在女性中,她又是先驱人物。1924年,郑毓秀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女性第一位获此殊荣者。回国后,她突破重重阻隔,在上海开办“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此后,她又先后出任过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监察厅厅长、上海法政学院院长、教育部次长等职。1928年,郑毓秀被推举为“民法起草委员会”五委员之一,她将妇女婚姻自主权利第一次写进了法律条文之中。

郑毓秀是宝安的骄傲,也是深圳的骄傲。1996年,绮云书室成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郑毓秀的成就。郑毓秀的事迹不应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叛逆让她成了“大脚女人”

郑毓秀1891年出生于新安县西乡镇屋下村,如今依然留存的绮云书室就是她童年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她的父亲郑文治,在清廷户部任职,长年留居北京,母亲出身大家闺秀,但长期受父亲冷落,婚姻可谓不幸。母亲的遭遇和性格影响了郑毓秀,使她渐渐形成叛逆和正直的品质。她小时候喜欢听母亲讲故事,最喜欢听花木兰替父充军的故事。

郑毓秀7岁那年随祖母及全家迁徙到广州,他们住在广州西关一座宽敞豪华的宅院里。在当时,女孩子尤其是大家族的女孩子都得裹脚。祖母按规矩也让郑毓秀裹脚,但是第一天裹脚让她无法忍受,她当晚就将裹脚布解开,第二天脚又被佣人裹上了。第三天早上,郑毓秀扶着墙慢慢走进学堂,当私塾先生讲课时,她突然尖叫起来,躺在地上,乱蹬乱踢,大叫大喊。当祖母出现时,郑毓秀勇敢地对她说:“我绝不裹脚,嫁不出去也不裹!”

郑毓秀就这样成了“大脚女人”。多年之后,回想起幼时反抗“缠足”的情景,她都会开心地笑起来:“那个小姑娘真的是又勇敢又机智啊!否则,那一双‘三寸金莲’如何在平津铁路线上自由地穿梭行走?如何东渡扶桑西去法国呢?”

郑毓秀后来用英文写过一本自传,叫《我的革命生涯》(MyRevolu�tionaryYears)。反对缠脚,是她革命的开端。

1903年,12岁的郑毓秀与母亲从广州经香港到北京,进入崇实女校学习,接受中国语言、历史、地理、算术等科目的正规化教育。在父亲的书房,她读到了邹容的《革命军》,不禁热血沸腾。

13岁那年,郑毓秀由父亲和祖母做主,许配给广东某高官之子。这门婚姻在当时看来门当户对,但因父母婚姻的不幸,使幼小的郑毓秀对这门婚姻表示了本能的反感,她提笔给曾家公子写言,坦率地表明自己的意愿,希望解除婚约。在她的坚持下,退婚终于成功。之后,郑毓秀一家搬到天津,进入美国教会办的一所中西女校读书。

年少曾加入“敢死队”

郑毓秀在北京、天津的朋友,尤其是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大哥为她拿回很多关于革命党的资料,她阅读后渐渐萌生革命念头。当她获悉革命党人在日本的消息后,说服父亲同意,前往日本留学。在廖仲恺的介绍下郑毓秀加入同盟会,这一年是1906年,郑毓秀只有15岁。不久,同盟会安排郑毓秀回国担当“情报员”。因为其父在北京做过清廷户部的官职,所有的邮件不需要检查就可以直接寄到郑家。

1908年,光绪与慈禧太后先后死去,远在河内坐镇指挥武装起义的孙中山敏锐觉察到“人心必大动,时局可为”。郑毓秀所在的“京津同盟会”在李石曾的领导下,也开始了革命行动。“京津同盟会”组织成立“敢死队”,目的是暗杀清廷要员。郑毓秀经李石曾同意加入“敢死队”,任务是由天津秘密运送炸药至北京。

1911年10月,武汉三镇光复,革命党人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当时南北对峙,京津同盟会决定除掉袁世凯,这一暗杀计划由郑毓秀负责。暗杀行动再次失败,郑毓秀在行动中受伤,她凭着机警逃离现场。

巴黎留学生活十分优裕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几千年来的帝王统治结束了。面对现实,郑毓秀从最初的喜悦转而困惑、茫然:革命的结果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换了一个总统,平民们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社会并没有太大改变。她开始读书,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李石曾鼓励郑毓秀出国留学,增长见识,将来为建国大业所用。

1913年底,郑毓秀回祖籍宝安屋下村祭祖后,乘船经新加坡,与吴稚晖等人前往法国。她于1914年初来到巴黎,入读巴黎一所女子中学学习法文。郑毓秀天资聪颖,又埋头苦读,法文进步很快。

郑毓秀在巴黎的留学生活过得十分优裕,1914年4月,郑毓秀入住巴黎市区的克瑞桑街6号。同住的除了从中国带来的管家董五与厨子韩、李两女佣,还有亲朋好友等,这里如同“留学生之家”。“郑公馆”不仅是留学生爱去的地方,王宠惠,张人杰、李石曾、胡汉民等昔日革命同志和傅斯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也是她的座上客。

同年她考进巴黎的索邦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攻读法政。在选择专业上,郑毓秀经过了一番思索。她认为所学的专业一定要为今后回国所用。她清楚地认识到,从君主政体到共和政体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将要缔造一个民主的政府,特别需要法律来保障,这样人民才可以充分享受民主、自由。郑毓秀废寝忘食地阅读有关专业书籍,成为该年级学生中的佼佼者。1917年,郑毓秀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索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1924年,郑毓秀在巴黎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巴黎大学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室里,主考官穿着红色长袍,坐在巨大的桌子前,郑毓秀站在他们面前宣读论文概要。那一刻紧张而激动,当主考官全票通过郑毓秀的博士论文后,她向老师们深深地弯下腰表示真诚谢意。然后,她冲出教室,向同伴高喊“通过了,通过了!”

1929年,郑毓秀的博士论文《中国比较宪法论》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凌君其、翰之帮助译成中文。

民国第一位女律师

1926年郑毓秀从旧金山乘船返回中国。国内报纸纷纷刊登她的博士大幅照片与载誉归国的消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准备聘请她赴该校任教,但她的法国同学,同为法学博士的魏道明劝她在上海联手开办律师事务所。

1915年司法部曾公布《修正律师暂行章程》,其第二条规定:律师应为“中华民国之满二十岁以上之男子”。当时妇女可以从事社会上各种自由职业或慈善事业,惟对充当律师,仍加禁止。郑毓秀仔细研究了上海的司法制度,发现女性虽然不能在国际混合法庭和中国法庭充当律师,但作为一名取得法国律师牌照的中国人,她可以在法国租界的法庭出现。郑毓秀与魏道明一起,征得法国领事的同意,在法租界开办了“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郑毓秀因此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位女律师。(直到1927年7月,民国政府新颁布的律师章程,关于律师资格,第二条规定:律师应为“中华民国之人民满二十岁以上者”。)

1926年在上海法租界,魏郑联合律师事务所正式开业,郑毓秀负责有关妇女诉讼代理,而另一些诉讼由魏道明代理。他们坚持着法律的公正,不将律师事务所当作纯粹赚钱营利的机构,秉承着最初的意愿,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和公正。渐渐地,郑魏两大律师成为上海上流社会的热点人物。北伐军逼近上海时,二十多名国民党人被当局拘捕,郑毓秀设法将他们引渡到法租界,随后又找到法国驻中国领事将他们释放。1926年,大学教授杨杏佛在上海被捕,郑毓秀利用她的关系,向法租界当局疏通将其释放。

京剧大师梅兰芳与著名女伶老生孟小冬由相恋到反目,郑毓秀曾作为孟小冬的辩护律师出面调解,梅大师以4万元平息了这场由恋到“恨”的纠葛。

屡次打赢官司,“郑魏联合律师事务所”获得中外人士的接纳与尊重,中国法官对名声日隆的郑魏二博士也敬仰不已。以男女两博士的号召力,一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诉讼业务由专办律师以魏郑名义处理应付,即已绰绰有余。

为法制教育与立法而奋斗

1927年3月,北伐军抵达上海,郑毓秀与魏道明率先接应。此后,上海归属国民政府管辖,郑毓秀被推举出任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她曾经一度犹豫,因为一旦接受委任,就意味着要放弃律师职业。最后,在老友王宠惠的劝说下,她终于同意接受委任。王宠惠同时竭力推荐魏道明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司法部部长。

1927年8月,郑毓秀与魏道明在杭州举行婚礼。年底,郑毓秀被任命为上海法政大学校长。该校原是孙中山先生为培植革命建设的法政人才所建。郑毓秀接任校长后,着手制订改进校务与扩展计划,除保持自由研究的优良学风外,并注重司法业务,以理论与实际结合。1928年,该校改名私立上海法政学院,当时学生已增为800多人,一时人才济济。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立法院成立,郑毓秀获任为第一届立法委员,为最初的51名委员中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她同时还任法制委员会与外交委员会委员。

她还被推为民法起草委员会五委员之一,与傅秉常、林彬、史尚宽、焦易堂共同拟订《民法》草案。郑毓秀浏览了大量的欧美有关法律,汲取世界法律的精华,将其与中国国情结合,草拟这部中国民法典。她本着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促使《民法》对旧社会组织以重大变革,规定未婚、已婚女子,与男子同享平等的继承权;承认夫妻彼此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并规定家庭中未婚成年女子有权签订或废止婚姻契约;已婚妇女有权保留自己的姓氏,不冠夫姓。意即男女在家庭中地位平等。这部《民法》草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郑毓秀为努力维护女权的结果。

郑毓秀小传

郑毓秀(1891年-1959年),广东新安县西乡镇屋下村(今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人。1906年,在日本经廖仲恺介绍加入同盟会,次年回国参加京津同盟会“敢死队”。192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为中国女性获博士学位第一人。1926年在上海与魏道明合作开办律师事务所,为中国第一位女律师。后曾任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教育部次长等职,曾参与修订中国第一部民法。1959年12月16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终年68岁。

郑毓秀与绮云书室

11月23日,在《穿越世纪苍茫——郑毓秀传》作者唐冬眉女士的陪同下,记者来到郑毓秀幼年读书的地方——绮云书室,绮云书室坐落在西乡第二小学校园内,古朴而宽阔的建筑与附近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透出一股强劲的文化底蕴。校园内还有一座郑毓秀雕像,唐冬眉介绍,是以郑毓秀当年在法国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时的照片为参照塑成的。

说到绮云书室,就必须提及郑毓秀的祖父郑姚。郑氏家族是宝安一带的大姓,据考证,他们最早是在北宋时期由中原南迁的。在清朝末年,宝安郑姓中最著名的人物莫过于郑姚了。郑姚有一个绰号叫“界木姚”,他是“郑氏王国”的缔造者,是族人为之骄傲的一个“传奇”。郑姚早年家贫,十六七岁时,便替人家做工。后拜师学木工手艺,凭着吃苦耐劳和聪颖机灵,学得一手技术精湛的木工活。因其手艺好,宝安(当时叫新安)县城所在地南头的街坊,凡盖屋娶媳妇、嫁女儿必请郑姚去打造所需的家具。久而久之,郑姚便得了“界木姚”的美称。

渐渐有了一点积蓄后,郑姚投资做起粮食和木材生意,靠着聪明和运气迅速发迹,很快成了富甲一方的人物。

19世纪40年代初期,香港被英国统治,郑姚看准了香港变成商埠后,地产营造业将会有较大发展。于是,他前往香港,将多年积蓄全部投入经营地产业,兴建了许多高楼大厦,成为长袖善舞的大商人。用今天的人物相比,郑姚当年是属于李嘉诚、霍英东级别的大腕。

郑姚共娶妻七个,生有七子七女。老三郑文治,在清政府户部任官,长年留居北京,后弃官经商,在天津、北京的私宅达200多间。郑毓秀是郑文治最小的女儿。

绮云书室是郑姚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造的。绮云书室俗称“界木姚祠堂”,位于屋下村东面,紧邻着郑氏祠堂,其西面是西乡墟正街,北帝古庙及王大中丞祠。书室占地3600多平方米,是宝安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建筑,建筑物包括大门、围墙、前殿、中殿、后殿、东船厅、西书楼、明楼、花园、金鱼厅及厨房、水井等。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高大宽敞的书室,端详其木雕、石雕、砖雕,发现工艺精湛,岁月的尘迹并没有完全掩埋其当年的风采。文物专家称,单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而言,它都称得上是珍贵的文物。唐冬眉告诉记者,书室的木构件均用粗大的红木制作,质地上乘,选料考究,为岭南地区所罕见。其粗壮的木柱尤其醒目,历经百年依然坚固如初,据说连钉子都很难钉进去。

绮云书室是幼年的毓秀与哥哥姐姐及一大群堂姐妹兄弟学习玩耍的天堂。建造如此大的书室,足可见郑姚对教育文化的远见和重视程度。

绮云书室是郑姚投资诸多项目中的一个,他让家族及乡邻的孩子有了一个读书的乐园。他的孙女郑毓秀日后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女律师,也是政坛叱咤风云的女杰,为郑氏家族光宗耀祖,她早年的启蒙教育就是在“绮云书室”完成的

大学在古代是什么机构

大学

一、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的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二、 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

IvoryTower(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 ament,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我国大学

2006年中国大学排名前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

世界知名大学

(1) 哈佛大学(美国)

(2) 斯坦福大学(美国)

(3) 牛津大学(英国)

(4) 剑桥大学(英国)

(5) 耶鲁大学(美国)

(6) 东京大学(日本)

(7)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

(8) 巴黎大学(法国)

(9) 麻省理工大学(美国)

(10) 普林斯顿大学(美国,新泽西州,被喻为“宇宙的数学中心”)

(11)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12) 莫斯科大学(俄罗斯)

(13) 海德堡大学(德国)

(14) 康奈尔大学(美国)

(15) 爱丁堡大学(英国)

(16) 芝加哥大学(美国)

(17) 鲁汶大学(比利时)

(18) 莱顿大学(荷兰)

(19) 波鸿大学(德国)

(20) 布朗大学(美国)

(21) 马德里大学(西班牙)

(22) 加州理工大学(美国)

(23) 波伦亚大学(意大利)

(24) 早稻田大学(日本)

(25) 格廷根大学(德国)

(26)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法国)

(27) 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美国)

(28) 庆应义塾大学(日本)

(29) 彼得堡大学(俄罗斯)

(30) 科英布拉大学(葡萄牙)

(31) 伦墩大学(英国)

(32) 达特茅斯学院(美国)

(33) 慕尼黑大学(德国)

(34) 罗马大学(意大利)

(35) 维也纳大学(奥地利)

(36) 北京大学(中国)

(37)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

(38) 莱斯大学(美国)

(39) 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

(40) 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爱尔兰)

(41) 哥本哈根大学(丹麦)

(42) 巴黎理工学校(法国)

(43) 柏林工业大学(德国)

(44) 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45) 爱资哈尔大学(埃及)

(46) 杜克大学(美国)

(47) 清华大学(中国)

(48) 南加州大学(美国)

(49) 多伦多大学(加拿大)

(50) 比萨高等师范学院(意大利)

(51) 雅典大学(希腊)

(52) 萨尔福大学(英国)

(53) 京都大学(日本)

(54) 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法国)

(55) 法兰克福大学(德国)

(56) 麦吉尔大学(加拿大)

(57)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

(58) 安卡拉大学(土耳其)

(59) 朱拉隆功大学(泰国)

(60) 西北大学(美国)

(61) 博科尼大学(意大利)

(62) 萨拉曼卡大学(西班牙)

(63) 维也纳音乐及表演艺术大学(奥地利)

(64) 赫尔辛基大学(芬兰)

(65) 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

(66) 华沙大学(波兰)

(67) 阿马斯特学院(美国)

(68) 柏林自由大学(德国)

(69) 真纳大学(巴基斯坦)

(70)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

(71) 筑波大学(日本)

(72) 冰岛大学(冰岛)

(73) 珀杜大学(美国)

(74) 巴西利亚大学(巴西)

(75) 凡德比特大学(美国)

(76) 波士顿大学(美国)

(77) 布鲁塞尔自有大学(比利时)

(78) 特拉化大学(美国)

(79) 洛桑高等工科学校(瑞士)

(80) 密执安大学(美国)

(81) 犹他大学(美国)

(82) 开罗大学(埃及)

(83) 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

(84)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印度)

(85) 贝鲁特美国大学(黎巴嫩)

(86) 索菲亚大学(保加利亚)

(87) 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

(88) 科尔多瓦大学(阿根廷)

(89)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

(90) 明斯特大学(德国)

(91) 乔治.梅林大学(美国)

(92) 伊利诺斯大学(美国)

(93) 德里大学(印度)

(94) 菲律宾大学(菲律宾)

(95) 巴黎高等矿业学院(法国)

(96) 美国郡礼学院(美国)

(97)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

(98) 乔治城大学(美国)

(99) 卡塔尔大学(卡塔尔)

(100) 旁遮普大学(巴基斯坦)

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一)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会制造工具并知道用火

2.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他们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并过着群

居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他们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4.(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

(1)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 (2)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翻地耕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制作陶器 (5)饲养家禽 (6)制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

(1)以粟种植为主的半田农业 (2)制作石器,骨箭头 (3)住半地穴式房子,定居生活

(4)饲养猪狗 (5)纺织、制彩陶 (6)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山东大汶口

(1)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2)农耕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农具发达

(3)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4)陶器有黑、白陶,质量好

三、华夏之祖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炎帝黄帝部落结合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的贡献:①黄帝建造宫殿,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

基础 ②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尧、舜、禹的“禅让制”:

(1)“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尧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

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禅让制的实质:禅让制的实质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3)原始社会解体: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氏族贵族→早期奴隶 ↓

主战俘、犯罪欠债的平民→早期奴隶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死后,启即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朝的标志,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5)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桀是最后的国王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经几次迁都,最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3)公元前1046年,,纣是最后一个国王,周朝武王与商朝在牧野大战,商朝结束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

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

随从天子作战。(内容)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3)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五、灿烂的青铜文化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3.奴隶的悲惨生活:

(1)没有人生自由,被随意买卖转让(2)人牲(3)人殉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封建社会

(2)春秋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前提:王室衰微

(3)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实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威望:尊王攘夷、战争

(4)公元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争霸影响:①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消灭了,出现了疆域较大的国家

2.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目的:兼并和统一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七、大革命的时代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农具演变过程:石器→骨头→青铜→铁

(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具发展历史上的一

次革命

(3)铁农具的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著名的都江堰:

设计建造者—李冰 地点—岷江 意义—消除水患、灌溉农田、天府之国

3.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

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

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

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奴隶主→地主 奴隶→农民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八、中华文化的勃兴

1.文字的演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周:甲骨文→金文(铭文) 西周晚期:大篆

2.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2)历法:起源于夏朝,完善于商朝 24节气测定于战国

(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

3.屈原和“钟鼓之乐”:

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离骚》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

九、中华文化的勃兴

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著有《论语》):

(1)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①创办私塾 ②因材施教 ③学习态度要老老实实 ④温故而知新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两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换

3.百家争鸣:

(1)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2)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3)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

(5)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书)“知己知

彼,百战百胜”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

道家 庄子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家

兵家 孙武 他反对空谈仁义

十、“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巩固统治的措施:

(1)政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变化:①统一圆形方孔铜钱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文字变化顺序:甲骨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3)思想: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王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

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

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3.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秦始王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

的象征

(2)秦始王派兵统一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3)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人民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十一、“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忍的统治

2.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公元前209年 (2)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领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项羽、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以少胜多)

公元前207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十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2.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措施:①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②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太

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材料,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2)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3.东汉的统治: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

(2)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刘秀/光武帝 定都洛阳

(3)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的治理黄河

(2)农具: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

(3)农作物:小麦、水稻、桑麻

2.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丝织业:提花机 (2)冶铁: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 (3)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3.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1)经济: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商业: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被称东西二京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十四、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精骑出击匈奴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匈奴的友好相

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4.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匈奴

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两汉时期,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①公元前138年 ②公元前119年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2.丝绸之路:

(1)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到,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在西域时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出使汉朝,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

直接交往

十六、昌盛的秦汉文化

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2)东汉前期,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

的地震仪器

3.华佗和张仲景:

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制成了使全身麻醉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

兽编了“五禽戏”

(2)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称他为“

医圣”

十七、昌盛的秦汉文化

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东汉时,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取经,后在洛阳修建白马寺,它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3)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他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2.王充和《论衡》:

秦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批判迷信鬼神

3.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2)《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肯定了陈胜、

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

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王兵马俑

十八、三国鼎立

1.官渡大战:(以少胜多)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它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时间—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刘孙联军 形成了曹、孙、刘三分天下形势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名 建立年代 建立者 定都地点

魏 220年 曹丕(称帝) 洛阳

蜀(汉) 221年 刘备(称帝)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称王) 建业

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6年灭亡)

(2)280年,三国灭亡(三国共存61年)

(3)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发生“八王之乱”

(4)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初年,人数达

几百万,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1)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

(3)383年,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与东晋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赢了,

统一了北方

(4)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宋、

齐、梁、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条件: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的人给江

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二十、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

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历史背景: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主要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

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地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历史作用: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4)后北魏分裂:北齐、北周、东魏、西魏,合成北朝

二十一、承上启下的魏晋 南北朝文化(一)

1.祖冲之和圆周率: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

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祖冲之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

(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家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

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二十二、承上启下的魏晋 南北朝文化(二)

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1)东晋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后被称“书圣”

(2)东晋的顾恺之是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人称顾恺之有“三绝”,及才绝、画绝、和痴绝

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撰写的《神灭论》,它记录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的阐述

了无神论思想

3.辉煌的石窟艺术:

北朝两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讲诚信的重要性

一、何为诚信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二、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三、与诚信有关的故事

1、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四、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五、如何恪守诚信

我们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如果我们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这与言而无信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所以说树立诚信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恪守诚信的传统美德,还要把“江湖义气”与恪守诚信区别开来,认清“江湖义气”的实质和危害,不被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俗所污染,做到恪守诚信。文字[/c]

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

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经商同样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一)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就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是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古代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比如:孔子的“信则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诚而立”;孟子论诚信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从古到今,人们这么重视诚信原则,其原因就是诚实和信用都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二)诚信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诚信原则逐步上升为一种法律原则始自罗马法,后来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继承和发展,比如法国民法、德国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总则中的第二条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诚实地行使其权利并履行其义务。”

诚实信用也是我国现行法律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可见“诚实信用”是并非一般的道德准则。在诚实信用成为法律规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因此,诚实信用又是支撑社会的法律的支点,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三)诚信是治国之计

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无信、掩人耳目、弄虚作假,社会就无从安定。古有“欺君之罪”, “欺君”不仅是冒犯尊严,而且会误导决策,祸国殃民。 “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中国古代有商鞅立木树信的佳话,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烽火戏诸侯。中国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征把诚信说成是“国之大纲”,可见“诚信”之重要。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是诚信为政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优秀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落实“以德治国”,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时代的要求。

(四)诚信是行业立身之本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讲信誉、守信用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缺乏号召力和响应力。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无信不立”,对一个行业来说,同样只有守信用、讲品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行业品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以真诚为骨

其实做文章也和做人一样,要以诚信为本。一位老作家写道:“写文章以天地为心,以真诚为骨。”他把真诚无散和为他写作的准则,他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求无愧于读者,更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现在有些人为了赚稿费,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就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地写一些文章。这其实是在欺骗读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欺骗。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李勉葬银

李勉是唐朝人,从小喜欢读书,并且注意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培养出了诚信儒雅的君子风度。

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不贪取不义之财。

有一次,他出外学习,住在一家旅馆里。正好遇到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书生,也住在那里。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讨论学问,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帮他煎药,照看着他按时服药。一连好多天,李勉都细心照顾着病人的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书生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了。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经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寻找民间药方,并且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挖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

一天傍晚,李勉挖药回来,先到朋友的房间,看见书生气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阵欢喜,关切地凑到床前问:“哥哥,感觉可好一些?”

书生说:“我想,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可能是回光返照,临终前兄弟还有一事相求。”

李勉连忙安慰道:“哥哥别胡思乱想,今天你的气色不是好多了么?只要静心休养,不久就会好的。哥哥不必客气,有事请讲。”

书生说:“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来,帮我打开。”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书生指着里面一个包袱说:“这些日子,多亏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一百两银子,本是赶考用的盘缠,现在用不着了。我死后,麻烦你用部分银子替我筹办棺木,将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给你,算我的一点心意,请千万要收下,不然的话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的。”

李勉为了使书生安心,只好答应收下银子。

第二天清晨,书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遗愿,买来棺木,精心为他料理后事。剩下了许多银子,李勉一点也没有动用,而是仔细包好,悄悄地坦在棺木下面。

不久,书生的家属接下李勉报丧的书信后赶到客栈。他们移出棺木后,发现了陪葬的银子。都很吃惊。了解到银子的来历后,大家都被李勉的诚实守信不贪财的高尚品行所感动。

后来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洁自律,诚信自守,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梁国志教子

梁国志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可是他家里很穷,父亲想让他放弃学业,做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梁国志为此苦苦哀求父亲,让他再读几年书。街坊邻居见了,也觉得梁国志不读书太可惜了,就帮着说情,有的还愿意帮他出学费。父亲也盼着将来儿子能有些出息,家里日子就好过了。于是就答应让他继续学习。

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心肠很好;虽然都不富裕,还是经常帮助贫困的梁家。全村的人都盼望着梁国志将来能出息,好给他们村子争争光。小国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幸负乡亲们的期望,学习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于梁国志从小就在这样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下成长,他从小就形成了善良、诚实、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国志就中了举人;二十四岁那年,他又中了头名的状元。梁国志在朝廷当了官以后,不忘家乡父老,经常用自己的俸银为乡亲们办事。无论在哪里当官司,他都替老百姓着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梁国志不但学问高,人品好,而且还擅长书画,谁要是得到的书画作品,都当做宝贝收藏起来。他的儿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吵着让梁国志教他画画儿。

一天,儿子又拿着画笔来找父亲,还弄得满脸都是墨汁。梁国志见了就想笑,帮儿子擦了擦脸,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学作画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没有人格的永远也不会成为优秀的书画家。”

儿子抬起幼稚的小脸,很疑惑地问爸爸:“画画儿就画画儿呗,和做人有什么关系?”

梁国志说:“一个真正的画家,是用心在画,而不是用笔在画。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君子,你的画也就会充满正气,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灵气。”

儿子眨眨眼睛,好像还不是很懂,于是梁国志就讲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桧的例子。他说:“秦桧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书法相当好,可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恶劣。他死了以后,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齿地骂他,没有人愿意收藏他当时留下的书法作品,都认为留着他的字会带来灾难,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毁后仍到粪坑里就是让人用火烧掉。他的字现在留下的已经很少了,人们讨厌他的字其实是讨厌他这个人。”

儿子点点头,好像听明白。梁国志又说:“诚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说谎话、讲信用的人,才会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作人。”

儿子听了,牢记父亲的教导,一生坚守诚信的品格,后来他真的成了当时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画家。

法考民法讲得最好的老师

以我通过法考的经历来看,我认为民法讲的好的有两位老师,刘家安与李建伟。

理由:法大民法研究所长刘家安,是目前你能听到市面上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家安老师连续n年被评为法大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大教师,且他的课讲的绝对符合当今法考的趋势,即请求权基础,以物债二分为核心+不吹嘘重者恒重、不背口诀。

听家安老师的课我的方法是跟他合作的机构桑磊法考报名(保证答疑质量),然后买了他cctalk私塾的部分习题冲刺等课程。如果时间特别充裕可以考虑报他的私塾班,但是500+小时的巨量课程要分配好和其他科目关系。个人认为私塾和机构各有千秋,其优势在于答疑+人工批改。

李建伟老师是众合法考唯一推荐的民事科目的老师。讲课举例生动且体系性强,民法60讲独步多年了,之所以没有比刘家安老师好我认为用心程度上有区别的。

但是侵权责任是法定的,在请求权顺序上靠后,但是违约责任的设问限定了你必须在双方约定框架内去回答,再想不出来也不能答侵权,他们就不是一个问题框架内的。包括有些机构考后第一时间去分析答案也回答侵权(当然可能是回忆设问有问题)。

举此例只是想说民法学习上一定要有体系,基础的概念、分类一定要清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民法典中的新增,安全保障义务是民法典新增吗?
下一篇 专题学习民法典,中职学生如何学好民法典?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民法典私塾(刑法的私塾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有关法律的10个例子 案】法律职业人群体的壮大,市民法治意识的普世化,个人知识结构组合的多样化以及法律知识的功用性特点等因素促成了吾国法律硕士生群体的不断...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