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像)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24篇

虽  通  各  宗  专  弘  律~弘赞律师

    中国佛教律学,自东晋道宣律师以来,弘律者皆虽寥寥,但都为一代大师。道宣律师创南山律宗,振定了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历史上专弘律宗的道场,有终南山道宣律祖的道场,有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等。著名的律祖从道宣律师以后,还有三昧律师、见月律师、香雪律师、弘赞律师,以及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律师。

近代弘律道场,其实在岭南肇庆也有一座寺院是弘律学的,只不过时间不是很长而已。这座寺院就是鼎湖山庆云寺。本文要介绍的,在岭南一心专弘南山律宗的律师,就是明末清初的弘赞律师。弘赞律师兼通佛教各宗,但他感念岭南佛教戒律松懈,僧人几乎都不守戒了。佛教本就是以戒兴教则兴,戒废教则衰。而此弘赞律师痛下决心,一定要振兴岭南佛教,重兴岭南戒律,遂发愿专弘南山律学。

弘赞律师(1611——1685),明末清初曹洞宗僧人。俗姓朱,广东新会人,字在掺,号草堂,俗名朱子仁。年轻时,跟随相城馀集生学习儒学经典,博雅能文,不足二十岁时被补充为县学的生员。此时,正是清军入主中原,弘赞律师又遭逢家庭变故,父母双亲离世。弘赞律师在读《坛经》时,读到“本来无一物”一句,感触颇深,于是就断绝荤腥,随后出家为僧,研习禅法,在鼎湖参谒道邱禅师,而且得到了道邱禅师的印可。弘赞律师自小就颖悟多慧,丰谷超拔,而又博学儒家经典,出家后,通读《坛经》妙理。继而开创鼎湖山庆云寺,并为鼎湖山庆云寺第二代住持,其实他是开辟庆云寺的第一人,也是禅宗中弘律的主要人物。

弘赞律师得到印证后,起初驻锡广州的宝象禅林。到了明崇祯六年(1633),弘赞律师来鼎湖山莲花峰结草为庵,取名莲花庵。崇祯七年(1634),栖壑禅师应弘赞律师之邀来到莲花庵当住持,并随即大兴土木建造寺院,改名为庆云寺。

弘赞律师平生特别注重实践和笃行,虽然精于禅法,但总因痛心于寺院丛林废戒浮夸的不坚实修行的风气,而为此决不谈禅道,一心大力弘扬律仪,宣导戒行,以此为毕生修学和弘扬的志向。弘赞律师为弘扬律学,著述丰富,前后著有二十余种,凡百余卷,皆流行于世。可谓“粤僧著述之繁,未有逾于在掺禅师者”。

弘赞律师一生以弘扬律学仪规为要事,重振岭南佛教,一生呕心沥血,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示寂,世寿七十五岁,他的著述颇丰,主要有《鼎湖山本人居在掺禅师剩稿》五卷、《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三卷、《心经论》、《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归戒要集》、《八关斋法》、《礼佛仪式》等数十种,并且撰写了一部转为弘扬弥勒净土的专著《兜率龟镜集》传世。

说起弘赞律师在鼎湖山结茅建寺,则有一个公案,更清晰地说明他与庆云寺的渊源。当时年轻的弘赞律师负出世之志,四处寻访得道高僧,途经端州之时,那里有个上迪邨的地方,有一位长者名叫梁少川,梁少川选中了鼎湖山莲花洞作为其父母的安葬之地。一天夜里做梦,梦中忽然出现一位神人严厉地呵斥道:“这是朱家之地,不属于你家。”梁长者梦中醒来之后,到处寻访梦中神人所言朱氏。后遇到弘赞律师,知其姓朱,则欣然将莲花峰施与弘赞律师。

弘赞律师得其宝地之后,开山平地,筚路蓝缕,缚祡为篱,结茅为庵,在梁少川等人募化资助之下,建造了简易佛殿三间。崇祯七年(1634),弘赞律师寻访问道于广州白云山蒲间寺,参礼高僧栖壑禅师为师,薙染受具。过了半年后返回鼎湖山,那时莲花庵殿堂基本建成,因为那个地名叫庆云岩,所以又改莲花庵为庆云庵。并且在崇祯九年(1636),弘赞律师率僧众迎请栖壑禅师进入鼎湖山住持庆云庵,栖壑禅师正式为鼎湖山庆云庵开山法主,改庆云庵为庆云寺,是为庆云寺开山第一代住持,也是开山第一代祖师。弘赞律师的行为,虽不能与六祖相比,但却与广州的印宗大师可以相提并论,有着一颗包容之心,弘赞律师的谦虚和礼敬贤者的心,正是印证了他真正领悟了正法之真义。

鼎湖山庆云寺得托于栖壑禅师之后,弘赞律师以自己心愿大事未得明了,矢志参学于四方,遂即翻山越岭,遍参海内大德高僧。当弘赞律师来到杭州参访,而得法嗣于杭州妙行寺道闫雪关和尚座下。再后来又参拜云门、瓶窑、径山、天童等诸位高僧大德,所到之处,无不被召入室参礼禅机,箭锋相拄,全得印可。崇祯十六年(1643),弘赞律师返回到广东,开创白象林。顺治十五年(1658),栖壑禅师在庆云寺示寂,庆云寺四众弟子礼请弘赞律师入山继承鼎湖山庆云寺法席,一时间鼎湖山“十方缁素衲子云集,日益兴旺恢拓,殿阁堂寮热闹庄严肃穆。”弘赞律师为鼎湖山庆云寺第二代住持,也是第二代祖师。

鼎湖山庆云寺自弘赞律师入主以来,成为岭南佛教著名寺院。栖壑禅师在此住持之时,以禅宗为正宗,兼修净土与律宗。弘赞律师驻锡之后,以厘定戒律,倡导农禅并举,宣扬禅、净、律三宗具善闻名。当然,这也是鼎湖山庆云寺初祖和二祖都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戒律厘定者和弘扬者,尤其是二祖弘赞律师,发誓一生唯律其它不宣的志愿所成。他们的功德事迹,在《中国佛教史略·清代佛教》和《中国佛教仪轨·传戒》中,都明确地介绍了道邱栖壑禅师和弘赞在掺律师二者在厘定戒律方面做出的贡献。更为突出的是弘赞在掺律师,早在崇祯十六年(1843),他返回广东时,“痛念戒律为生慧命,大法垂秘,狂瞽交织,盲禅魔民,弥天障目,律学不觉如线。”弘赞律师丞思所以能佛教的,只有律学而不能。于是他一心深研律学教义,以匡扶正法。首先撰写了《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等,作为中国佛教律学的标准。其核心“岭海之间,以得鼎湖戒为重”。弘赞律师还著有《比丘受戒录》和《比丘尼受戒录》等律学专著,俱行于世,为各地传戒时所依用之。

弘赞律师一生精研律宗,他深感“持戒、修定、增慧”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和法则,持戒是修行佛法的根本,也是修行者要达到悟化成道的境界,戒是无上菩提本,只有严持戒律,才能证悟菩提。可见弘赞律师而专精律典,实是深得修行之根本妙谛,示行菩萨之大愿大行的本愿。

弘赞律师平生以弘扬律学,护持正法为己任,一生中前后著述律学专著百余卷,实不辜负“一肩担荷,若揭日月,天下皆得而见焉”之称。弘赞律师除著述之外,最难能可贵的则是,弘赞律师一生都在不停的寻求佛法之真谛,他虽在古稀之年,仍然以夙愿未酬艰而跋山涉水,离开岭南赴金陵、宁波等地,虔礼长干、阿育王二塔。临终说偈云:“今年七十五,生死如做梦。当处即解脱,错会堕无穷。”又云:“生来不曾说,死去何消闻。我来自我去,不许报讣音。”弘赞律师以人生来去之间,犹如梦幻一场,而在这来去之间,已留下无穷宝藏以供后人品鉴和学习,以及给后人做出了楷模和规范。

说到律学一宗,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如来在世五十年,随即说法,相为传守,到了六朝前期,小乘四种戒法《广戒》先后传入中国,自魏晋以来,律师开始出现,大多主张四分律学。然而此时佛教戒律消极,僧人还逐渐感到对戒律不适应了。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虽然就六尘设施,却能去恶生善,逐即开物《四分律》,以阐律宗之始,创立传南山律宗。到了明末清初时期,亦与魏晋相似,律宗消极,几近荒废,尤其岭南更为严重,弘赞律师痛极实际,发弘誓愿,遂在鼎湖山庆云寺专弘戒律法要。

弘赞律师有一位与他知名的知交,特别了解和理解弘赞律师。他就是当时广东韶关丹霞山别传寺住持澹归禅师,在他的《徧行堂集》卷三十五有一首诗《赠在掺律师七律》,诗云:“金峰贤迹自何年,宝地初开属法贤。令在人天俱入座,形成龙虎不争权。论传西域尊僧肇,律定南山重道宣。为念末流看砥柱,白云青眼各翛然。”这首七律诗全面而完整地总结和概括了弘赞律师的志向与他一生的作为。

在明末清初那个时代,能弘律学的人恐怕很少了,更何况在边远地岭南,律学方面亦是荒废严重的了。庆云寺在栖壑禅师住持时,就秉承着云栖祩宏大师和博山老人的遗愿,以戒定慧三学教育后学之辈,而不专竖念佛或禅修了。弘赞律师住持庆云寺后,更因这种原因,用其所有时间弘扬戒律,而不是以自己的见谛弘法利生。

弘赞律师一生矢志参遍大江南北,痛感岭南佛教戒律消极,丛林浮夸不实之风到处显现,这样下去岭南佛教就完全会毁灭的。而弘赞律师虽是从修禅法入手,但他一心精研律学仪轨,重振岭南宗风,一生不畏艰难,在他七十多岁高龄之时,还乘夙愿,千里迢迢到江南朝礼长干、阿育王二塔。可见他为法忘躯的精神,以及他一生的弘扬律学的思想,又一次证实了他痛心岭南佛法律仪之消极,他一心重振律学的决心。

【高僧大德的故事】道宣 (南山律师)

做和尚而未经受戒,恰似没有领结婚证就做了夫妻,不能算数,不被承认。做了和尚倘若不守戒律,也就是自成一套的日常行为规范,胡思乱想,乱说乱动,那显然是不如法的。

三国时,人们对出家做僧人这种进口的新鲜事物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不忘实践,但对出家的手续却是懵懵懂懂。魏嘉平年间,印度的昙柯迦罗来到洛阳,看见中国的僧人只晓得剃个光头而不知道受戒,并不误在高堂华屋里荤素兼收,竹肉相发,便摇头不止。他即刻译出摩诃僧祇部的戒本,作为持戒的准绳,又请了个印度高僧来推行受戒仪式。正元年间,安息国(今伊朗)的沙门县谛也来到洛阳,译出法藏部的戒本。

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为了让僧众更好的修行,订下各种戒律,在第一次佛教毁灭之际,由优婆离向弟子们宣布。因为各个教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以传下来的戒律也是面貌各异。

这就很让中国僧徒苦恼,戒律的混杂意味着行事的依据不能明确。头上到底烫五个疤还是六个疤,可是关系着能否往生西方乐土的大问题呢。直到唐初的道宜出来,专研律学,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形成风靡佛教界的南山律宗,才真正解决了这种混乱局面,让出家豁然明白出家人该有的样子。

道宣,俗家姓钱,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他十五岁时入长安日严寺跟智頵律师学习佛法,二十岁又到大禅定寺拜有名的智首律师做老师,学习各种戒律,并受了具足戒,也就是取得了正式出家的资格。

一天,智首讲完《四分律》,道宣那张年青的脸充满喜色,他觉得自己的理解明白无误,各条戒律一一铭记在心,便向智首请求学习禅定的功夫。不料智首脸一沉,说:“你才听讲了一遍,就以为修行到家了?”

道宣糊涂了,他的高兴和明白都一下走得无影无踪。他感到惶恐,又很不服气。他知道自己来历不凡:母亲怀着他的时候,曾经梦见一轮明月穿过腹中,后来又梦见一个碧眼紫髯的印度僧人跟她说:“腹中的孩子即是梁朝有名的僧祐律师,僧祐又是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和尚的转世。你的孩子天生该要出家,大兴佛教。”道宣常常以此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他扫了一眼师父,发现师父严厉的眼神正盯着他,他满脸通红,伏在地上。

寺里静幽幽的,只有断断续续的舂米声从后院飘过来。

智首道:“你专心礼佛,想尽早获得无上智慧,很好。你也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知道规矩,掌握规矩,算不上难事,难的是怎样使自己的举手投足,言语思量都不逾规矩。你受了戒,只等于师父给了个可以积善防恶的空钵子,你自己要不断地往里头注入善行,注满之日,智慧自然会流溢出来。这可是天长日久的事,我看呐,你再听我讲二十遍《四分律》吧。”

这一讲就是十年。道宣明白了,在一遍又一遍听讲的过程中,他本身就在实践着戒律,领悟着戒律。

后来,道宣到人迹罕至的终南山深处修习定慧。坐在一个草棚里,冥想着不生不灭的境地,也不知过了多少晦明风雨。

他住的地方缺水,据说天神很爱惜这位苦心求佛法的僧人,便把手一指地下,顿时有一股清泉喷涌而出。道宣喝了这泉水,心灵更加明澈。不久,草棚的周围长满了奇花异草,香气氤氲,五彩纷呈,连狮虎之类的猛兽也跑过来,极为温顺地围坐在道宣身旁,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过了些日子,有人慕名而来,道宣便建起崇义精舍,给渴望出家的人讲授戒律。

有一日,道宣正在禅堂里打坐,突然听见有个低低的声音说:“清官村那处地方,原先叫做净业寺,位置形势都佳,对修道大有好处。”

道宣赶紧点起手指头般粗的功德香,望空拜了几拜,然后领着众人去清官村。

大家齐心协力,挑砖送瓦,干了好几个月,也落成一所光光鲜鲜的庄严宝刹。

当时,终南山中所有深潭里的龙都化作人形,前来参拜。有几条龙变作妙龄女郎,裙裾飘飘,步步生莲,惹得几个年轻的小和尚心下大乱,忍不住对着那几个美丽的女子挤眉弄眼,恰好被一老龙撞见。老龙勃然大怒,正欲把小和尚撕成碎片,转念一想:罪过,罪过。这回来参拜宝刹开光和道宣律师,正为积善消灾,若是一快心头之恨,岂不铸成大错?

庭院里刚好有口井,老龙便趴在井沿拚命吐口水,仿佛是在把罪肇吐个干净,然后向道宣作揖,说:“在下无心嗔怒,有心改过,方才已把毒水全吐在井里,望律师恕罪。”说完,便领着群龙呼地一声冲天而去。

那几个小和尚早已吓得面如土色。道宣走到井边,探头一看,井里青烟弥漫,便让人把井封闭。

过没多久,井边生出一种谁也没见过的花,香气馥郁,闻着令人神清气爽,好几年都不曾凋谢,又有一种谁也说不出名堂的奇果,色泽洁净,散发出缕缕甘甜。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奇异的花果全是治病的妙药,不禁大叹道宣的修行,竟然把性情凶猛的群龙也感化了。

道宜在终南山持戒严谨,著述勤奋,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二百多卷著作,其中象《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羯磨戒疏》、《行事钞》都是极重要的书。

    当时,连在天竺的僧人都知道中国有位道宣律师,秉持戒律天下无双,只穿一件粗布袈裟,一天只进一顿糙米饭,出门从不坐车骑马,只在蒲团上打坐休息,从不在床榻睡眠,虱子在他身上随意游走,也不会让他皱一下眉。有个叫无畏的印度法师将信将疑,便特地跑到长安西明寺拜访正任上座的道宜,想看个究竟。

有一天,两个人正谈论东土和西域戒律的得失异同。忽然道宣从怀中摸出一只虱子来,无畏吃了一惊,这虱子身子胀鼓鼓的,已变成暗红色。只见道宣左顾右盼,始终没把那小畜牲扔下地。

道宣说:“不好意思,无畏法师,您可有少许绸布?”

无畏把自己的手帕递过去。只见道宣接过手帕,轻轻将虱子裹好,放在地上,然后拍拍手,呵呵笑道:“这东西虽然无知,倒也有情有欲,只怕也有些佛性呢,岂能怠慢啊。”

无畏顿生敬畏之心,站起来连连作揖道:我在天空听人说:‘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果然名不虚传。若佛门子弟都似律师这般笃行戒律,发大慈悲,何愁佛门不精纯光大!

后来,中国的僧尼出家修行都以道宣所传的戒律为依归了。

古文翻译,唐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内容

《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三十卷,或说四十卷,唐释道宣(596~667)撰。《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重出二部,一部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释氏类重出三部,两部作道宗撰;均误。道宣早年即有志于僧传的著述。他以为慧皎《高僧传》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而需要作补辑的工作,于是经过相当时期的收集资料,写成《续高僧传》三十卷。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止,一百四十四年的期间,共写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即于贞观十九年完成。但在成书后二十年间,陆续有所增补,又成后集《续高僧传》十卷,书名见于他自己所著的《大唐内典录》第十卷和与他同时代道世著的《法苑珠林》第一百卷中。但是此十卷书后来即按科分别羼入初稿中,所以现行本记载贞观十九年以后永徽、显庆、龙朔年号的事情很多,最迟到麟德二年(665)为止(见卷二十二《昙光传》)。又玄奘卒于麟德元年,在传中也已提到(卷四)。慧璧记事到贞观之末(卷十三),《僧辩传》撰于贞观二十年(卷十五),而在《义解论》中也提到“暠(慧暠)璧(慧璧)抗声于金陵”,“常(法常)辩(僧辩)宏扬于三辅”。可以证明玄奘、慧璧、僧辩等传是道宣自己所补入,而且据此修改了初稿的《译经》、《义解》两篇论。再道世《法苑珠林》引用此传数十篇,第六十三卷中引的慧璿(见本传卷十五)、六十四卷中引的慈藏(见本传卷二十四)、六十五卷中引的智聪(见本传卷二十),都是贞观十九年以后去世的人,而所引出处一律称为《唐高僧传》,可见道世引用的,也是已经合并的本子。这说明道宣在世时,《后集》已和初稿融合而不别行了,但卷数仍作三十卷,所以开元十八年(730)智升撰的《开元释教录》中说《后集》十卷已“寻本未获”(见卷八),事实上,他在卷八中玄奘的传、卷九中那提的传,都是引自本书属于《后集》的部分。

三十六位护法神都是哪位?

佛教中三十六位护法神如下:

弥栗头不罗婆、弥栗头婆呵娑、弥栗头婆逻波、弥栗头陀罗、弥栗头陀利奢、弥栗头阿娄呵、弥栗头伽婆帝、弥栗头悉坻哆、弥栗头菩提萨、弥栗头提波罗、弥栗头呵娑帝、弥栗头不若罗、弥栗头伽、弥栗头伽隶娑、弥栗头罗遮、弥栗头修乾陀、弥栗头檀那波、弥栗头支多那。

弥栗头罗婆那、弥栗头钵婆驮、弥栗头三摩陀、弥栗头戾驮、弥栗头波利陀、弥栗头波利那、弥栗头虔伽地、弥栗头毗梨驮、弥栗头支陀那、弥栗头伽林摩、弥栗头阿留伽、弥栗头利驮、弥栗头阿伽驮、弥栗头阿诃婆、弥栗头娑和逻、弥栗头波利那、弥栗头固陀那、弥栗头韦陀罗。

扩展资料

从本源上讲,护法神大多是外来神,有的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如帝释天、四大天王等。有的来源于西藏苯教和民间信仰,如长寿五仙女、十二丹玛女神等。还有的来源于蒙古和汉地的民间社会信仰,如白哈尔、关羽等。

不过,这些外来神进入佛教后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宗教履历和宗教功用。有些成了某一教派的护法;有的作为某地或某寺的保护神;有的掌管众生的生死;有的专司世间福禄……总之是各有所司,各具维护佛法和世间众生的功用。

而且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多数护法神的履历和职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或功用等级有变;或分管地有变。如吉祥天母原为大昭寺的保护神,后来升格为拉萨城的保护神。同时,有的护法为各教派共同崇奉,有的为某些教派单独崇奉。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佛门三皈依者的三十六位护法神

怎么修行才能证果呢?

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大概可以把它归纳为八大次第。我们今天在这里,结合我们在修行中最敏感的问题,来对号入座,在没有遇到《法华经》《楞严经》之前,各自属于哪一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叫【修人法】—怎么样来世得一个人身。这个基本法就是持三皈五戒,皈依佛、法、僧这三宝,你能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来世能得人身。五戒持得很圆满,你的人生就很圆满,其中有差错,你的人生就不圆满。同在人道,为什么有些人富贵、健康、长寿,有些人下贱、贫穷、短命、多病?这就是持五戒的程度不一样。

第二个次第是【修天法】—修天道。二十八层天都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修天道在五戒基础上还要加十善,十善是对五戒的进一步圆满。前面的杀、盗、淫这三戒不犯,叫『三善』。妄语,把它划分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分为『四善』。所谓不恶口—好话应该好讲,有些人好话到他嘴里都变味;所谓不两舌—不可以背后挑拨离间;所谓不妄语—不讲假话;所谓不绮语—不讲废话,不讲无聊的话。这样加起来这是七善。再一个,从我们心态来讲,不应该有

『贪、嗔、痴』—不要贪于名闻利养;不要去耿耿记恨于人,不要有嗔恨心,不要以下劣心、牛羊眼、去看待一切的善人、善事乃至坏人坏事。

能做到这十善你可以升到一层天、二层天;十善再加未到地定,所谓「未到地定」就是禅定不圆满,达不到初禅的境界,你可以升到三层、四层、五层、六层,这是欲界天;如果再修禅定功夫,又可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以达到二十四层天;在这四禅之外,再加四空定可以达到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叫四空天,叫无色界。二十八层天上上胜下下,一层比一层天的生命和智慧要殊胜。

第三个次第,【修小乘法】—修声闻法。证到阿罗汉果位,永远超越六道轮回,连天道都不在,超过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的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小则往下界天、人落,重则落到三恶道,证到阿罗汉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他的代表作是《阿含经》,讲『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但是这些果位的人,他始终保持一个无身的那种生命体,也叫自由命体,他不愿意现肉团相再到六道中来教化众生。

第四个次第是【修缘觉之法】—证辟支佛果位。辟支佛属于中乘,他的境界高于阿罗汉,有些辟支佛他还可以从空出有到这个世界上来度化一些与他们有缘的,这个有缘是指近几世或者几十世有缘的众

生,但是他不像菩萨一样广度无缘众生,修缘觉佛的代表作就是《十二因缘》。我们这是笼统地介绍,不是去详细地分析。

第五个次第叫【藏教】—藏教法我们一般把它说是大乘法。怎么叫大乘法藏教修行人?他发心要像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像佛那样广度一切众生。发的是大乘心,修的是方便行!他是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等。他这种般若是小乘般若,他从有形有相的法门下手,代表作就是《阿弥陀经》《地藏经》《无量寿经》等等。修这种法门,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修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也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证的果位叫不了义的大乘果位,因为他不明心见性啊,他可以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超越六道轮回。所以祖师的比喻,叫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有的把它说为,一万个人里面,可能有个把两个人成就,有的人把它说为六万个人修行可能有一个人成就。

第六个次第叫【通教】—通教比藏教有进步,通教就是我们所讲的禅宗。他是从空门入手排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包括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统统判为无明相,这是所谓「见空性」。他的代表作《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等等。这种法门修行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按照禅宗祖师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这个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能修禅宗证果的人,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这样的根机!一个银河系的人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

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亿劫希成』,无量百千万亿年都难成就。

那么藏教和通教这两个法门比较,通教禅宗修得不好容易落空,《楞严经》在后面五十种阴魔境界有讲。但是修得好,他能明心见性。而藏教法门他不会落空,你最起码来世能得人天福报,但是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所以我们要在这两个法门里要好好把持一下,成功率都非常低,时间都非常地漫长。

禅宗第五祖拜第四祖,拜了两世。第一世这个五祖已经到八十高龄,盘腿把腿也盘歪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他的法号叫栽松长老。怎么叫栽松长老?他坐在那里毕恭毕敬就和松树栽在那里一样,人们觉得他修禅宗太认真了,叫栽松长老。所以四祖逗他,四祖说他太老了,换一个身来,实际上看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站在那里就往生、就投胎。结果他投胎到大姑娘肚里,人家还没有结婚,你不是糟蹋人家嘛!那个马姑娘因为他投胎,被家里人扫地出门。在过去的封建的社会,你说大姑娘没有结婚,就肚子大了,那是大逆不道。

一个人能够做到自在投胎,说走就走,而且不需要男女生活就能投胎,你说有多大本事。我们想一想,现在有些所谓宗派的什么法王、活佛再来,还怎么样怎么样......能不能跟这个人比啊?就这个人在佛门内部都不过是个外道,这涉及到我们修行中一些敏感问题,希望

我们有些同修,你不要生烦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大法不依小法,我们都要按照佛门实事求是,这样可以正信。到第二世来投四祖拜师,大概是七岁,四祖又逗他,说太小了,这个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前世来你说我太老,今生来你说我太小,我到底什么时候来啊」?所以五祖给他剃度了。

也就是说他一来就知道生生世世的事情,这是不是叫宿命通?就这样的人他还必须来求大法,你说我们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宿命通,稍微有点什么神通,就怎么样怎么样......你说怎么样?!鬼都有五种神通,到了阿罗汉才有六种神通,就漏尽通。要帮助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唐玄奘西天取经,来到大雪山。唐玄奘他也是开了天眼,看到雪山堆里埋了一个人,把雪扒开,三弹指叫他出定。那个人眼睛一睁,说:「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唐玄奘跟他讲:「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那我等弥勒佛下世」,他说完又入定。可见他在雪山堆里少说已经一千多年,多说可能千年、万年、亿年都说不准,他还准备等弥勒佛下世,还准备再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不吃不喝不睡,就在那里禅定。这种功夫都不过是个外道啊,你说我们现在修禅定的人你坐个几天几夜又怎么样?这些法门可难了,把难字讲在前面,你们后面就知道珍惜那个容易的法门,要不然你还不知道天高地厚。

所以唐玄奘叫他再次出定。问他:「你坐这个鬼窟窿」,讲他坐鬼窟窿啊:「弥勒佛出来以后,谁叫你啊」?他讲,「对啊!那怎么办啊」?「怎么办?到唐朝去投胎,我从印度回来以后给你剃度,拜我为师好了」,也是跟五祖一样说走就走。所以唐玄奘取经十七年回来以后,找到李世民查问这个人,某年某月某日王宫里有没有怀孕,他应该在什么时候生。李世民查了一下没有,再一细查,查到尉迟恭大将军府中。因为当时唐玄奘讲:「你看哪一家的院子最大你就在哪一家投胎」。唐玄奘的意思还不是要他到王宫里去,是不是?但是他没有见过世面,看到尉迟恭的府也很大,他想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唐玄奘取经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花花公子,叫他剃度,「我才不干」,是不是?李世民命令他「代朕出家」,他不敢不出家。但是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给我一车肉;第二个条件,给我一车酒;第三个条件,给我一车美女」。不是要一个美女,是要一车美女,所以皇帝也犯愁:出家人一个美女都不能有,还要一车美女?唐玄奘给皇帝使个眼色,你先答应他再说。

三车和尚浩浩荡荡来到白马寺,白马寺全体僧人钟鼓齐鸣!他听到钟声、听到鼓声以后,过去世修行中的自性反应出来,惊得一身冷汗,如梦初醒,赶紧把三车退回。当生受持经藏,而成为贤首宗一代祖师,这就是窥基大师。你们看受持经典重要不重要啊?

无独有偶。在终南山,有一位道宣律师也是修禅宗,修到什么程度,天上的人给他送饭。这个时候,窥基大师就去度他,说:「听说天上人给你送饭,今天来尝尝这个味道怎么样」?结果从早到晚,天上人影也不见一个,吃不上饭就睡觉吧。那个窥基大师一睡觉就鼾声连天,那个道宣律师擅长持戒律,据说持戒第一。所以今天早上轮到他做人了:「你说你啊,好好一个修行人不知道用功,怎么还睡觉?睡觉还打呼,哪叫修行人」?意思是你看我这个禅定不倒单。窥基大师怎么讲的?说:「你不比我强,一个跳蚤跳到你身上,你还想把它捏死,你的嗔恨心从何而有?不过还好,最后没有伤它的命,把它扔到外面去了。跳蚤给你摔断了一条腿,唉哟唉哟......吵到半夜,我根本没睡好觉」。那个道宣法师听他这么一讲,呆住了:他明明在打呼噜,我扔了一个跳蚤,他怎么知道?不敢开口了。然后窥基大师度他:「你坐这个鬼窟窿没有用,我前世在雪山堆里少说修了几千年、几万年有什么用」?虽然这样讲,可是道宣律师还不相信,等窥基大师走了以后,天上的三太子哪吒给他送饭来了。他这时候埋怨了:「该来的时候不来,不该来的时候来了。昨天有个和尚想吃天人的饭,你送点饭来,不也长长我的脸是不是」?那个哪吒跟他讲:「我昨天怎么敢来?我是来过了,昨天在你这里是个大菩萨你知道吧?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满山满野都是天人在护法,我怎么进都进不来」,这下他明白过来了。所以道宣律师最后为《法华经》写了一个〈弘传序〉,他是不是读《法华经》开悟的?

第七个次第叫【别教】—别教是在禅宗通教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往上修。但是他也只能破除十二分无明,不能究竟成佛,所以他是不是比通教更难修?那么别教的代表作是《圆觉经》、《唯识》,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是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所以《金刚经》所讲的那种佛相当于《法华经》《楞严经》的初住位菩萨,与法华佛、楞严佛相差四十一个等级。《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佛,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比法华佛、楞严佛的境界要低三十个等级。

到第八个次第叫【圆顿大法】—代表作《楞严经》《无量义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称为圆教一乘大法。《无量义经》是为《法华经》打前阵,《涅槃经》是为《法华经》《楞严经》收尾,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这两部经典,说尽了宇宙万法来龙去脉!它并没有教我们去怎么念佛、怎么拜佛、怎么行善、怎么断恶,都没有。它只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理,人怎么来的?佛菩萨、天人鬼畜怎么来的?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怎么来的?人我是非、香甜苦辣、种种妄想分别,这种意识怎么产生的?明白了万法的来龙去脉,我们再进一步的归纳总结,这无量的万法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十方三世到底有几尊佛?几尊菩萨?几个人?几个鬼?几个天?几滴雨?几片风?

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明白,按照《法华经》、《楞严经》之说就可

以当下了生脱死,当下成分真即佛,永远不落六道轮回,这是最低保障线,往上不封顶。从初位菩萨到地位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我们都可以当下一念就成就,乃至于个别的像龙女那样成为究竟圆满之佛。所以圆顿大法,无量劫无量次第之功德,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就看我们听经闻法,你的思维观照的如何,你的心态如何。成就这么快,当下一念,而且条件特别特别松弛—即使你是罪大恶极的罪犯,你只要一念明白『如来藏』道理,如恒河沙数的罪恶一笔勾销,地狱境界现前当下变地狱为佛土,这就叫「带业往生」。任何人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一个不漏、一个不落,这是不可思议的大法呀!

师父写了四句诗,其中一句是【六动一时法眼明】。所谓『六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明白『如来藏』道理之后,当下震动!震动什么?把我们的无明烦恼、邪知邪见震动为菩提,震动为佛知佛见,『法眼明』就是「明心见性」。这些是佛在《法华经》、《楞严经》反反复复金口强调,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印广法师在这里说的法。

师父对天明誓:我讲一切法都有佛金口玉言为证,有疑惑者当场提问、当场质问、当场请法,我当场给你回答!要破除我们一切的怀疑心,把心定在楞严大法,师父的功德就在于:对佛所说「听经闻法当下成佛」,讲清楚为什么!师父的功德是在「为什么」上下功夫,你们有一点点疑虑都可以当场提出!所以我们一定要十分的珍惜这场

法会,《楞严经》《法华经》在十方佛土,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这是佛金口玉言,连佛都不轻易开示这样的大法。佛在《法华经》讲,佛不轻易讲《法华经》,在《楞严经》也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所以我们今天有幸在这里开讲这样一部大经,我们要珍惜!师父没有地位,也没有名望;既不是什么大会长,也不是什么大方丈;我几十个小寺庙加起来,还没有人家一个寺庙大,劝大家不要以为人微言轻。你们可以把认为自己最恭敬的祖师大德或者高僧大德,他们哪一部讲解讲《法华经》《楞严经》讲的最好的,一定要选最好的,你们随身带过来,师父讲到哪一段你就对照哪一段,你看师父讲错了没有,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信心。

那么我们这是先在前面讲了人、天、声、缘、藏、通、别这七个法。我告诉各位,这七个法都非常非常难修难证,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可是你很难圆满。你要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啊!更不要说阿罗汉身,更不要说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这些法门,告诉各位:有其名而无其实,都是佛的方便引导。为什么讲了这无量的法?就是让你来跟《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法比较,那些是方便引导法门。

所以前面这七种法门在佛法里称为圆人前七种方便,你不要把方便当真!你想想看,它那么难,而《法华经》《楞严经》这么容易,

一念就成就!是不是?前七种方便成功的比例那么低,万分之一、亿分之一、无量分之一。《法华经》《楞严经》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万分之万乃至百分之二百、千分之三千、万分之十万。怎么万分之十万,怎么多起来了?怎么还要变成百分之二百?因为我们有些同修还带有各个法界里的众生,通常说为附体,是不是?这些人来了他也当下成就啊。这是第一个从难和易,第二个从比例来看,是不是。

再从这个时间来看,前者百千万亿的无量劫,后者当下一念。这是帮我们选择最佳最快的法门来成就。这是我们大概地笼统地来比较抉择一下,这个《楞严经》它的不可思议的地位。

佛在《楞严经》就是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这两句话,我一个字都不多,一个字都不少,一个字都没有改变。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成像我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佛、圆满佛,易如反掌啊!有什么困难?谁叫你去刻苦修、认真修」?佛就是这样讲的。

在佛教公案里有个故事禅师闭关感动天人每天送饭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子。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一轮太阳投入自己的腹中,就这样,便怀孕了,不久即生下道宣律师。律师自幼就和别的小孩不同:生而好礼,正视听,肃容仪,天性严正,真是希有难得。道宣律师从小就勤诵经书,长大以后,正式拜师求学,只要是有学有德的大师学者,无论多远,他都一定前往参拜求授!于是外通百家诸子之说,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十七岁正式出家,对于佛教的戒律,更是研究透彻,并能自然而然的持守精严,不论在顺境或逆境都是一样,因此他高洁的品格所流露出来的气习就如莲华的清香一般;而他的智慧之光,更如火炬高悬,照彻了整个阳世与幽冥。他为了保存并发扬佛法,一生著述不断,尤其精研律藏,把戒律幽深精微的精神意旨全部发掘出来,而使深奥难懂的“七聚”、“五篇”戒本豁然明朗。总之,道宣律师的德行超於三界之外,道业为所有含识所共尊重,因此感动了诸天神,自动时常的护卫在他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此句唐朝道宣律师的故事可以作证,这是真的,史传上有详细记载。道宣律师是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

当时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这个消息很欢喜。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一流,他以为窥基大师对于戒律疏忽,不太重视,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养来感化窥基大师。哪里知道谈话过了中午,也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的左右。

道宣律师曾经到山西清凉山境游访,一天走到五台山之一的中台山,刚好日暮西沈,律师便歇了下来,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敷座打坐,不久入了禅定。这时有一天界童子来到他的身旁侍立,律师出定后就问他说:

——“你是什么人?”

童子答道:

——“我的名字叫玄畅,乃是天界之人,奉了帝释天的命令,来此五台圣境巡视,因此特地赶来侍侯。”

律师便说:

——“依据《华严经》上的记载,这五台山乃是文殊大士应化的道场。但是现在我只看到一片起伏的丘陵,以及和世间一般的草木,宛如平凡人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有什么圣人的境界呢?”

童子回答道:

——“大圣境界,并不是凡夫和二乘之人所能够明白的。我只是一个凡夫罢了,您则是二乘境地的修行人。如果我们用有思维的分别心来求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绝不可能的。你难道没听说过:本来一种法并无两样,但是三个人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着各各不同的所见和分别了吗?要知道随着各人不同业报而生得的眼睛各不相同,因此所见便自然有别。我实在的跟您说:我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山,完全是碧绿清澈的琉璃颜色,在诸山的中间,都有宝林间杂着,发出了焕耀光明,无论白天夜晚这些光耀都在闪烁相映着。至于问到文殊菩萨究竟住锡在什么地方,这就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知的了。”

说完这番话后,童子就隐去了,再也不出现了。到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按时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你为什么没有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冒一身冷汗,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小看了别人,高抬了自己。  我们读《华严经》,知道真的入华严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窥基大师持戒比道宣律师清净,道宣律师持的是律仪戒,窥基大师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这两者不一样!窥基大师可以和光同尘,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戒行圆满了。道宣律师虽然持戒精严,还小看别人,还要做出样子来感动人,还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不清净。所以,不是道宣律师感化窥基大师,而是窥基大师感化了道宣律师。(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乾封二年冬天,道宣律师在长安西明示寂。当时在位的穆宗皇帝特地制赞说道: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侍。 声飞五天,词惊万古。 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

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民法典中婚内签署不争夺抚养权是否有效(婚内不承担抚养孩子义务)
下一篇 民法典集体用地是否属于婚前财产(民法典集体用地是否属于婚前财产所有)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像)

另眼读佛史~朱门高僧传记第24篇 虽  通  各  宗  专  弘  律~弘赞律师    中国佛教律学,自东晋道宣律师以来,弘律者皆虽寥寥,但都为一代大师。道宣律师创...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