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怎么判断是故意逃逸吗(如何判定肇事逃逸构不构成犯罪)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断

在发生 交通肇事 后,判断一个人逃离现场进是否具有逃逸故意,应当从以下行为进行判断: 1、有无积极抢救伤者的行为; 2、有无立即报警的行为; 3、有无嫌疑人见发生了肇事,致他人劝阻于不顾驾车逃跑、弃车逃跑、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 如果明知发生了肇事, 犯罪嫌疑人 仍然实施上述行为,应当认定为逃逸。

肇事逃逸怎么判定

判断是否为肇事逃逸的方法: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一方当事人想要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其中包括了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后,又离开现场的。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第六十一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

(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二)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

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当事人弃车逃逸以及潜逃藏匿的,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有第一款第二项情形的,不予减轻。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肇事逃逸的认定,如何判断是不是肇事逃逸

;     发生交通事故时,当行为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就可以认定其为肇事逃逸:

      1明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是当事人还是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了现场;

      2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不等交警到来划分责任,就直接离开事故现场;

      3交通事故当事人违法导致的,像酒后或者是无证驾驶行为,拨打122通知交警后,在交警未到场前又弃车逃走;

      

      4事故造成人员受伤,将伤者送至医院,留下不实的联系方式、地址,然后就离开了,也没有去确定伤员是否脱离生命危险;

      5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交警还没说破案前,对于警方的调查不配合、不协助,逃避警方的调查;

      6当事人害怕承担责任,当场逃离事故现场,在交警询问时,强硬说自己并不知情而警方手上有证据能够证明事故的发生当事人是知情的;

      7双方就事故进行协商,然而在未达成协商前,其中一方在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强行离开。

      

      交通肇事本身就属于违法行为,逃逸者需要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并且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逃逸者能证明其主观上没有故意逃逸的行为,则不判定其为肇事逃逸,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证明。

      1、虽然是离开了事故的现场,但是有证据能够证明主观是没有故意逃逸的行为。比如是为了救治伤者,到附近医院求救、由于某些原因,现场不能报警,离开去报警等,都属于无故意逃逸行为。

      2、虽然驾车离开现场,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想办法报警的行为。只要能证明本身就没有逃逸的动机,则不算为肇事逃逸。

      3、虽然离开事故现场,但是主观上故意逃逸的动机尚不明确。有时候行为人害怕与家属产生冲突、或者是为了筹集伤者治疗费用,而暂时离开现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其有逃逸故意的,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怎么判断是故意逃逸吗(如何判定肇事逃逸构不构成犯罪)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故意逃逸与无意驶离如何鉴别

1.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八十五条第一款:“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交通肇事逃 逸行 为有四个构成要件:

1.逃逸行为的主体是事故车辆的驾驶人。

一般来说,肇事逃逸行为是肇事车辆的驾驶人。因为事故车辆驾驶人是事故当事人,可能承担事故责任,与事故处理有切身利益关系。只有事故车辆的驾驶人才能实施“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2.交通肇事逃逸是故意行为。

事故车辆驾驶人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车辆发生过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况下,立即停车并保护现场是法定义务——驾驶或者遗弃车辆离开事故现场可能破坏现场,而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事故现场则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如果驾驶人在不知道自己驾驶的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况下,驾车驶离现场,属于非故意驶离,不属于肇事逃逸。

3.交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追究。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车辆驾驶人逃离现场,脱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效控制范围,达到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如果司机离开现场,其目的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是为了其他目的,比如发生特殊车辆事故后,必须离开现场履行法律职责;为避免被死者亲属殴打,车辆驾驶人驾车逃离现场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案等。,并不能算是逃跑。

只是他离开现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可能的行政、民事、刑事法律责任,甚至他虚构的法律责任都构成“逃避法律追究”。

4.逃生方式为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

第二天或者几个小时后,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说明事故情况是自首,或者逃逸后自首。不能因为自首就否定已经发生的逃跑行为。

只要满足以上四个要件,就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二、如何区分有意逃离和无意离开?

在区分有意逃离和无意离开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1.分析轮胎印。

驾驶过程中遇到危险情况采取紧急制动掉头是司机的本能反应。故意逃逸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才发生的,所以如果在现场刹车时有轮胎印或者行驶轨迹有明显变化,说明涉案车辆驾驶人明知发生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认定为故意逃逸。如果是道路交通事故后无意离开,现场应该没有刹车痕迹,轮胎的轨迹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2.从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之间的情况分析。

故意逃逸的条件是路上人少车少,所以一般发生在晚上、下午、凌晨、偏僻路段。白天,人和车辆都拥挤在繁忙的街道或交通要道上。

一般来说,司机都不敢逃。将现场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可能是无意的。

3.分析事故发生后的行为。

故意逃逸者在造成交通事故后,可能采取以下行为:一是故意改变原行车计划——装卸地点、运行路线、行驶方向、时间等。;二是有意识地借口或寻找机会进行非正常的车辆维修,旨在毁灭证据;三是制造假象、伪证、行为异常并企图蒙混过关;第四,与知情人、利害关系人订立攻守同盟,抵制调查;第五,事后装病不上班或故意跑长跑逃避;第六,其他异常行为。

一般情况下,无意离开的人不会出现上述异常现象,出事后也不会躲起来,行为正常。

4.从接触部位判断。

如果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接触部位在车辆前轮或前轮,事故车辆驾驶人很可能是故意逃逸。如果接触部位在汽车或拖车的后侧,事故车辆驾驶员觉得困难,就有无意开走的可能。

5.分析事故形式。

如果是碰撞事故或碾压事故,事故发生时噪音很大,车辆颠簸严重,多为故意逃逸。如果是轻微刮擦,接触能量和声音都很小,所以有无意开走的可能。

6.分析证人的证词。

注意询问目击者当时在哪里,有没有向肇事车发出任何信号(如喊话、拦截等。),事故车当时是否刹车,是否停车,是否行驶异常(如左右摇摆,弯道行驶等。).

除了询问知情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是否停车、晃动、听到声音外,还应询问行驶路线、行驶速度、驾驶员言行、是否洗车、修车、换零件等。注意分析前后有无矛盾,有无不合逻辑的地方,与肇事车辆司机的供述有无矛盾等。

7.分析肇事车辆司机的陈述。

非故意驾驶人陈述驾驶过程时,一般都是豁达顺畅的,而故意逃逸者会否认经过现场,陈述前后矛盾,不合理。

@2019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驾驶证丢失了补办C1要多久就可以补办好呢(驾驶证丢失了补办c1要多久就可以补办好呢)
下一篇 包含交通事故逃逸必须要拘留吗的词条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肇事逃逸怎么判断是故意逃逸吗(如何判定肇事逃逸构不构成犯罪)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断 在发生 交通肇事 后,判断一个人逃离现场进是否具有逃逸故意,应当从以下行为进行判断: 1、有无积极抢救伤者的行为; 2、有无立即报警的行为; 3、...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