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民法典(民法典编委)
民法典几次编撰
五次编纂。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草案共7编,分别是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总计10万余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__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__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__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__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__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六条__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__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__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九条__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条__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条__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__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为什么要编纂民法典 编纂民法典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民法典编纂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遏制权力滥用最有效的方法。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不直接涉及国家权力,但是民法典却间接起到了遏制权力滥用的重要功能。
民法典的平等和自愿原则可以落实减少行政审批权的任务。当前,我国重点改革的领域之一是行政审批,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审批权过多过滥。民法典最重要的原则是平等和自愿,它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在民事活动领域,法无禁止即可为,国家干预需要有法律依据。
扩展资料:
在民法典分则的编纂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如何通过具体规则进一步落实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
一是设定明确的“三权分置”的法律规则。民法典物权编应顺应现实需要,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中“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性质,尤其是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中分离出来的权利到底是物权性的权利,还是债权性的权利。
二是在侵权责任编中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人格权是一切民事权利的基础,在网络时代,人格权保护面临诸多新问题。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唯有顺应新技术的挑战,才可能切实保护人格权。
第一次民法典编纂是在哪一年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
所以第一次民法典编纂是在1954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