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以房养老,2021继承的房产可以以房养老吗?

2022-11-21 法律资讯 民法典

2021继承的房产可以以房养老吗?

2021继承的房产可以房养老,就遗产的继承而言,分为两个次序。次序一:配偶,子女,父母;次序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遗产在继承期间,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若无第一顺序继承人,则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老人没有子女,父母和配偶也已死亡,那么他的财产将由他的兄弟姐妹、侄子等人继承,这些人都可以继承。

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民法典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制度、监护制度、民事权利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制度、民事责任制度、诉讼时效制度、物权制度、合同制度、担保制度、人格权保护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收养制度、继承制度、侵权责任制度等。这些都是民商事法律中的基础性规范,为调整各种民事关系、解决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同时,民法典在现行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坚持问题导向,体现时代特点,进行了很多制度创新,这里主要谈以下十个方面:

(一)民事主体制度。民事主体制度是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石。在民事主体的分类上,民法典相比民法通则,有两个方面的重大创新:

一是主体分类。在民事主体的分类上,民法通则采取的是公民、法人二元结构;民法典在此基础上,吸纳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法理论研究的成果,将民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三元结构,将非法人组织,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作为自然人、法人以外的第三类民事主体。

二是法人分类。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这四种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法人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出现了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基金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组织,不能被民法通则所规定的四种类型所涵盖。针对这一问题,民法典对法人制度的分类予以进一步完善,按照法人设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将一般法人分为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同时建立特别法人制度,以涵盖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类型,是法人制度的重大发展。

(二)民事权利制度。民事权利包括民事主体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财产权利包括物权、债权(合同之债、侵权之债、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之债)、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等投资性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民法典将各类民事权利进行系统梳理、整合集成,可以说是一部权利法典。民法典在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民事权利制度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一是突出对人格权的保护。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对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权利,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关系到每个人的体面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参与。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全会关于“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精神,落实我国宪法尊重和保护公民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要求,民法典单独设一编规定人格权制度,加强人格权保护,是一个制度创新,也是民法典的一大亮点。总的考虑是,着眼于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民法角度规定民事主体人格权的种类、内容、边界和保护方式,对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以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具体人格权益的保护作出较为全面的规定。

二是增加规定新的权利类型,如隐私权、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益,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数据、网络虚拟财产权益,以及居住权等。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明确知识产权的客体,规定权利人就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和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享有专有权利。由于知识产权既具有民事权利属性,又同行政管理有密切关系,民法典在总则编关于民事权利的规定中作出基本规定,同时分别由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有关行政法规对相关知识产权作出具体规定。

(三)完善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有的意见反映,目前居民小区管理存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成立难,业主作决议表决难,公共维修资金使用难,以及小区内违法行为管理难等问题。针对这“四难”问题,民法典予以积极回应,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居民委员会对设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和协助职责,降低业主决定共同事项的表决比例要求,规定紧急情况下使用公共维修资金的特别程序,明确有关部门对小区内发生的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等。在实施中,对小区的治理要体现业主共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小区里的事,除了居民依法共同决定涉及业主权益的事项外,有关部门和居民委员会也要依法积极介入小区管理,维护广大业主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四)完善用益物权制度,增加规定居住权。物权法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四种用益特权,民法典在此基础上,增加规定了居住权这一新的用益物权。居住权是指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或者遗嘱,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规定居住权这一新的用益物权,旨在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求,认可和保护民事主体对住房保障的灵活安排,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要,为老年人以房养老提供法律依据。

(五)完善担保物权制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为了便利企业融资,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在担保物权制度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扩大担保合同范围,明确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保理等非典型担保合同的担保功能;删除有关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具体登记机构的内容,为建立统一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登记制度留下制度空间;明确实现担保物权的统一受偿规则等。

(六)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完善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规则。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很多消费者喜欢的购物方式。为此,民法典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规则作了规定,明确当事人一方通过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求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采用快递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货人的签收时间为交付时间;电子合同的标的为提供服务的,生成的电子凭证或者实物凭证中载明的时间为提供服务的时间。

(七)规范格式条款合同,加大对弱势一方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格式条款合同。在这类合同中,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通常为商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属于强势一方,而另一方通常是消费者,属于弱势一方。为了保护消费者等弱势一方的权利,避免因格式条款合同中的“陷阱”而权益受到损害,民法典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上述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

(八)增加规定四类典型合同,完善典型合同制度。典型合同是市场经济活动和群众社会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各种合同。在现行合同法规定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运输合同等15种典型合同的基础上,为适应现实生活需要,民法典增加规定了保证合同、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合伙合同等4种典型合同,使典型合同的数量增加至19种。

(九)完善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维护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民法典在现行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的基础上,以保障人民群众婚姻家庭权利和财产继承权利,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为目标,对婚姻家庭和继承制度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一是修改禁止结婚的条件,删去现行婚姻法关于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者禁止结婚的规定,规定一方患有严重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对方,不如实告知的,对方可以请求撤销该婚姻,以尊重当事人的婚姻自主权。

二是增加离婚冷静期的规定,规定了30天的离婚冷静期,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申请。

三是吸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增加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规则。

四是完善收养制度,取消被收养人14岁以下的限制,规定被收养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增加规定收养评估制度和收养人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这一条件。

五是增加规定遗产管理人制度,并修改遗嘱效力规则,删除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以尊重被继承人的真实意愿。

(十)完善侵权责任制度,加强对民事主体的权利救济。侵权责任是民事主体侵害他人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民法典进一步完善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是确立“自甘风险”规则,明确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二是规定“自助行为”制度,明确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三是完善高空抛物坠物治理规则,保护人民群众的“头顶安全”。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发生此类事件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否则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你是如何看待“以房养老”这一养老方式的呢?

你是如何看待以房养老这一养老方式的呢?

农民养老问题是现在农村的一大难题,也是农民民生的重要问题,虽然目前针对农村年满60周岁可以有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但是对于这百十块钱的养老金,年轻时交过公粮的农民来说,是无法满足农民需求的。

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难题,国家也是在积极需求不同的思路,而以房养老就是其中的一个思路,目前在一些地区已经实行,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房养老就将自己的房子上交,然后由国家负责养老,百年之后房子归国家所有。

很多农民认为这种养老方式,就没办法给子女留下什么遗产了。可是笔者认为若是有子女,老人应由子女赡养,也不需要走以房养老这条路,若是子女不赡养老人那何必还要留遗产给子女呢?再就是很多以房养老的老人都是孤寡老人,这种老人的房子留着又有何用,还不如趁自己活着的时候用来给自己养老,也能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愉快。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城里买房,也就没人愿意回农村了,而农村的房子常年没人居住最后风吹日晒指定会倒塌,而按现在的规定倒塌后宅基地是有可能被收回的,这种情况老人为何不把自己的房子用来养老,还可以大大减轻子女的负担。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这种以房养老的方式适合多数老人,而且是一举多得的,适合现在农村民情的,值得推广的养老方式。

民法典适合廉租房和公租房吗?

目前,我国公租房、廉租房用户的居住权益主要通过租赁合同保障,按照现行规定,租赁期限最长不能超过20年,这就使当事人的居住权利处于短期不稳定状态。根据新增居住权的有关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这意味着自然人可以在不享有住宅所有权的情况下,对住宅进行最长期限、最大限度的利用,有利于保障低收入群体享有长期稳定的居住权。

居住权是此次民法典草案物权编中新增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设立是为了认可和保护民事主体对住房保障的灵活安排。对于保障公租房、廉租房住户等弱势群体“住有所居”,为老年人以房养老等提供了法律保障。

居住权入典 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才能居有所安。然而,根据目前我国现行规定,一些公租房、廉租房住户,以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正面临着居无定所的尴尬境地。

为此,本次草案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合同里面设定居住权,并且通过登记,就能够使居住权人享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居住权,以此来保障公租房、廉租房住户等弱势群体“住有所居”,也为老年人以房养老等提供了法律保障。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自动续期

房子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是最重大的一笔资产,尤其是在大城市。但住宅的产权是70年,那么70年产权届满了怎么办呢?

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自动续期。专家解释,居民买一栋房子,等于买了两个财产,一个是房屋的所有权,一个是房屋所占用范围内土地的使用权。

续期费用将依法依规缴纳或减免

专家解释,此次民法典草案新增了续费内容,但是否要缴费,也只是做了原则规定:续期费用的缴纳或者减免,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小区共有部分产生收益属业主共有

有了房子就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但在大部分地区,这个家是建立在小区里的。而小区环境的好坏,物业服务是否到位,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指数。

对此,民法典草案新增规定: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应当由业主共同决定;并明确,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物业费使用情况要定期公开

针对物业费开支对业主来说是一笔“糊涂账”、不知情的问题,民法典草案规定:物业服务人应当定期将服务的事项、负责人员、质量要求、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履行情况,以及维修资金使用情况、业主共有部分的经营与收益情况等以合理方式向业主公开并向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报告。

以房养老立法方面具体的法律规定?

以房养老立法方面具体的规定是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后将产权房抵押给指定银行,银行按规定支付老人在养老机构的费用,老人过世后扣除应付费用后的房产余额由子女继承。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民法典夫妻(民法典夫妻共同债务怎么认定)
下一篇 民法典房(民法典房产归属权的法律规定)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民法典以房养老,2021继承的房产可以以房养老吗?

2021继承的房产可以以房养老吗?2021继承的房产可以房养老,就遗产的继承而言,分为两个次序。次序一:配偶,子女,父母;次序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遗产在继承期...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