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贷款成功案例(贷款创业成功的案例)

成功创业的案例

作为小概率的创业成功背后的机制和因素究竟如何,创业者能力在创业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功创业的案例相关 文章 。

案例1: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的励志 创业 故事

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 “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第一 财经 日报》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2015年12月18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问: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问: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 协议书 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问: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问: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问: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 方法 、 措施 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问: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问: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 其它 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问: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案例2:金鹏一号西红柿培育的故事,“超级倒霉蛋”终成千万富翁

永不言败:“超级倒霉蛋”终成千万富翁

“倒霉蛋”王建人,种西瓜西瓜降价,种卷心菜菜不结心,跑运输遭遇车祸,养牲畜都得瘟疫。但是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倒霉,幸运降临的时候,倒霉蛋变成了千万富翁。

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朝邑村的王建人,1995年,看见别人种西瓜很赚钱,王建人也想种西瓜。下定决心后,他一下子承包了十多亩 地。为了把西瓜种好,王建人干脆住到了瓜地里。浇水,施肥,锄草,干得热火朝天。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今年的西瓜一定要丰收,一定要让村里人对自己刮目相 看,不能让他们再耻笑自己了!

可惜“倒霉蛋”就是“倒霉蛋”。这一年王建人辛勤劳作,西瓜产量确实很高,亩产高达五千多公斤。然而,这一年西瓜大丰收的却不止他一人,结果当地瓜价 便宜到几分钱一公斤,一个五六公斤的西瓜才卖两三角钱!王建人每亩地投资在600元以上,而卖完西瓜后一算账,他一亩地的收益却不到200元!妻子张静一 气之下,干脆用铁锹把地里剩下的西瓜全砸了个稀烂。

第二年,王建人又想种卷心菜,父母和妻子坚决反对,王建人声泪俱下地说:“有句话不是叫天道酬勤吗?一个人倒霉总该有个终点吧?我就不相信年年倒霉的 都是我!”王建人执著的信念再次打动了亲人,于是他又种了17亩地的卷心菜。为了这17亩卷心菜,王建人同样没少吃苦。然而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 年天却大旱,卷心菜根本不结心,只长了一些烂叶子,喂猪猪都不吃。王建人再一次成了远近闻名的笑柄。

王建人颓然说:“那……那我改行跑运输总可以吧?”因为当时农村的市场已经搞活,当地农村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物资买进卖出频繁,而当地承担运输的车辆很少,跑运输应该很有前途。所以,王建人随后贷款1万元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997年10月的一天早上,王建人带客户到县城拉建材,没想到车行到半路却出了车祸,连人带车掉进了一个排水渠里。王 建人命大,没事,客户却当场死亡。这还不够,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王建人再一次遭遇意外,将一个骑自行车的老人撞到了一棵大树上。王建人哭着对老人大喊: “老爷子,你千万别死呀!”老爷子说:“我也不想死,可我恐怕不行了。”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两次撞死人,王建人一下子赔进去7万多元。

1998年开春,在一家人的反对声中,王建人又借了2000元高利贷,买回来100多头小猪准备 饲养 。没想到,王建人刚把猪买回来,当地就爆发了一种叫“蓝耳病”的猪疫,结果王建人买的小猪很快就死得只剩下两头了。

随后,急红眼的王建人又借了5000元高利贷,买了7000多只小鸡,还给鸡建了3间房舍,开始养鸡。但是邪了门,从他把小鸡买回来的第10天起,小 鸡就开始死,并且死得越来越多,刚开始用手拿着朝外扔,到后来竟用竹篮提着朝外倒,再后来干脆就地埋掉……王建人真是欲哭无泪。

从此,好多人见了王建人都躲着他,生怕他身上的晦气传染给自己,甚至连要账的见了王建人都说:“我得坐得离你远点,小心钱没要着反而惹一身晦气。”

心不死,老天终于开了眼

1998年6月,走投无路的王建人来到北京,投奔北京一个开服装厂的亲戚。没想到,王建人刚到亲戚家不久,这个亲戚偷税漏税的事情就被税务局给查了出来,被罚了10多万元。亲戚郁闷之下,把气全撒在了王建人的身上:“都是你,给我带来了晦气!”王建人自觉没趣,悄然地离开了亲戚家。

1998年8月,王建人碰到一个来北京推销西红柿种子的客商,这个客商让王建人帮他在老家联系一些农户,替他繁育西红柿种子,王建人欣然同意了。

王建人跑了一趟有中国农业科学城之称的杨陵,从杨陵农科城得到的消息让王建人大受鼓舞:繁育西红柿种子的利润的确很高。王建人突然想到,自己为什么不 向高素质的专家请教一下呢?于是,王建人专程向临潼区种子公司的经理李晓东及杨陵农科院的一些专家求助。结果王建人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李晓东经理和农 科院专家。李晓东经理当即答应赞助王建人20多万元,作为培育优良西红柿品种的经费。并且肯定地告诉王建人,如果他失败,这些钱一分钱都不让他还!

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倒霉下去!经过了数次失败以后,幸运之神终于向王建人露出了笑脸。1998年12月,王建人和李晓东就培育优良西红柿品种一事签订了协议。和李晓东签完协议的那一刻,王建人喜极而泣。

其实李晓东早有研究优良西红柿种子的想法。李晓东深知,这几年国际上优良西红柿品种一直走俏,价格昂贵,利润很高,一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培育 出来的西红柿种子质量不合格,导致 种植 户减产甚至绝收。当王建人不断地找他的时候,他发现王建人虽然霉运不断,身上却有股永不言败的精神,难能可贵!

王建人对西红柿种子的研发一窍不通,他就一次又一次地跑图书馆,成百次地朝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跑;他还十下广东,感动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著名教授吴靖华,吴教授亲自来到王建人的田间地头,为王建人作辅导。

然而,一年多下来,王建人培育出来的西红柿都不达标。1999年年底的一天,王建人惭愧地问李晓东:“怎么办,明年还干不干?”李晓东斩钉截铁地对王建人说:“干,怎么不干?我还是老话,相信你一定会把这件事干成!”一句话,让王建人热泪盈眶。

2000年7月,王建人自己培育的西红柿品种“金鹏一号”终于成功了!由他的优质种子培育出的西红柿长得足有一米多高,棵株大,结实多,颜色艳,味道极佳!最终在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基地一炮打响!

看着当地农民蜂拥而至,排队抢购;听着订购电话响个不停,此起彼伏,妻子张静一边忙得团团转,一边幸福得流眼泪,嘴里一个劲地说:“几十年了啊,老天总算开眼了!”事终成,倒霉蛋成大富翁

在一片祝贺声中,王建人也哭了,他似乎要把身上的晦气全部哭走!哭够了,他拿起电话打给李晓东,激动地说:“谢谢你,太谢谢你了,没有你的支持,我绝 对培育不出‘金鹏一号’。”李晓东笑着在电话里说:“不是我想支持你,而是你身上的那股疯狂的干事劲头感染了我,不支持你都不行啊!”

在第一次成功的鼓励下,王建人紧接着又培育出了“金鹏二号”。成功后,王建人在吴靖华教授的建议下,又在全国第一个搞起了“大棚西红柿育种”。

良好的口碑带来了极好的经济效益,王建人培育的“金鹏系列”远销东南亚、西欧等国家。从2001年开始,王建人每年的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

2002年,王建人为父母盖了一座新房,又为自己盖了一幢小别墅,里边不仅装修豪华,而且现代化设备,包括通信、取暖和健身等一应俱全。

同年10月,王建人到西安汽车城花了30多万元买了一辆“本田”小轿车,并且给自己配了一名专职司机。2004年,王建人又在有“中国飞机城”之称的西安市阎良区花40多万元买了一套高档住房。

这一年,因为王建人在西红柿种子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他先后被评为西安市劳模和陕西省劳模,并受到了陕西省省长的接见。

2005年,王建人带着全家到东南亚和欧洲旅游,玩遍了当地的风景名胜。家乡人真没想到,昔日的“超级倒霉蛋”王建人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大家一改 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帮忙。王建人也从不拒绝,对大家有求必应。从2001年起到2006年年底,王建人单借给乡亲们的钱就达20多万元。

2006年,大伙儿又连推带搡地让王建人当上了临潼区栎阳镇朝邑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建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就不怕我把咱们村子变成倒霉村?”大伙儿大声笑着说:“不怕!你现在时来运转了,吉星高照,跟着你有福享!”

王建人当上朝邑村的党支部书记后,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2007年农历正月初一,村民们敲着锣打着鼓扭着秧歌来为王建人拜年,王建人高兴地说:“大家以后别这样做了,大家只要不再给我贴大字报,不再让小孩给我编 顺口溜 ,我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创业贷款成功案例(贷款创业成功的案例)

大学生创业如何贷款,贵州遵义!

一、申请条件:

1、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

2、毕业后6个月以上未就业,并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了失业登记。

二、贷款方式: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方式为担保、抵(质)押贷款。

三、贷款期限:

国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小额创业贷款是政府贴息贷款,其期限为1~2年,2年之后不再享受财政贴息。

四、有关说明具体操作办法在线留言大学生创业网咨询。

其他大学生创业政策:

1、从事个体经营的:

1年内免交工商登记类和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2、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者还可将户口档案托管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各项具体政策应向各相关部门咨询。

近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走创业之路。国家、社会、高校对此都大力支持,也有不少大学生创业企业脱颖而出,但由于经验、意识、能力等的欠缺,大学生创业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部分人甚至不知从何入手。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网提供了,涉及融资、创业合作、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致力于帮助广大毕业生完成创业梦想,为祖国的繁荣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更多更详细的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你可以到农村人生活网,在搜索框内输入“大学生创业”或“创业”,选中资讯,搜索就可以了。 祝你好运!

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有哪些?

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如下:

1、国美黄光裕

黄光裕1969年出生在广东潮阳,初中还没有毕业黄光裕就跟着哥哥开始做生意,1969年时17岁的黄光裕兜里揣着4000块,又贷款了3万元,在北京盘下了一家门面,开始做家电生意。

当时家电市场壁垒很强,和一二级批发站比拼黄光裕没有什么优势,于是兄弟俩决定将家电卖的便宜点,暂时在家电市场站稳脚跟。

2、奇虎360周鸿祎

周鸿祎也是河南人,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周鸿祎最早只是方正集团的一个小小程序员,后来凭着能力一路干到了事业部总经理职位。

1998年创办3721公司,2004年以1.2亿元卖给了雅虎,这之后担任过雅虎中国的总裁。2006年周鸿祎创办了奇虎360公司,如今周鸿祎的身价已经接近400亿。

3、小米雷军

让雷军成名的是小米这个品牌,如今小米已经涉及手机、无人机、冰箱等各个领域。雷军本人还投资了UC、YY等互联网公司,今年雷军还宣布小米进入造车业。

4、百度李彦宏

李彦宏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李彦宏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痴迷唱戏,差点被当地的晋剧团录取。1987年李彦宏考上北大,后来到国外留学,1999年回国创办百度。经过多年发展,百度早已是国人最喜欢使用的搜索引擎。

5、阿里巴巴马云

马云1964年出生在杭州,小时候学习并不优秀,仅仅是高中就考了两次,大学考了三次,其实第三次马云也没有考上大学,但因为英语成绩优秀,马云被破格录取。

1999年马云和18罗汉凑了50万成立阿里巴巴,恐怕马云当时也没有想到,阿里巴巴未来会成为一家震惊世界的公司。如今的马云身价已经超过了484亿美元,排名世界富豪第26位。

90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大学生创业故事

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90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一)郑州两在校大学生合伙创业 年销售额超500万

有的学生, 毕业 了还没找到工作;有的学生,没毕业就已经当了“老板”。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两位大三学生在家乡经营家庭农场,发展苗木经济,创业一年多,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创业者聂威振

创业者王硕

首次创业

刚进大学校门 这俩人就琢磨着创业

郑州大学这两位创业的大学生,一位名叫王硕,另一位名叫聂威振。

“我们俩是睡在上下铺的好兄弟。”王硕说,从进大学校门开始,他俩关系就很铁。

王硕家是做生意的,可能是受到家人熏陶,他很有经济头脑。入学不到一个月,他和聂威振就合伙在校园里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他们选择在学校卖化妆品。“有亲戚做化妆品代理,我可以从她那里拿货,自己在学校销售。”王硕说。

当时,全校一共有约40栋宿舍楼,王硕和聂威振雇了40多人做销售。“起初经营状况不错,每天能赚两三百块钱,心里特别高兴。”王硕说。

但由于他们经营的都是低价化妆品,供货 渠道 减少,加上学校商店化妆品专柜的竞争,他们的销售量逐渐下滑,两人最终选择放弃。

二次创业

进军苗木 种植 行业 首笔订单10多万元

对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王硕和聂威振归结为对化妆品行业不了解,没搞清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第二次创业,两人选择了他们相对熟悉的领域——苗木种植。“家里也有人搞苗木种植,对这个行业还算比较了解。”王硕说。

2013年初,两人通过银行贷款10万元,承包了100多亩土地,雇人种植树苗。两人主要通过网络寻找求购树苗的信息,推销树苗。刚开始,一天打出去400多个电话,订购者却寥寥无几。去年10月,他们终于接到了第一笔订单:河北沧州一个客户定购1400棵树苗。

得知消息后,两人立刻赶往周口,组织员工给客户挖树苗。白天陪同客户选树苗,晚上组织工人把树苗装车,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4点。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树苗才全部装车运输完毕。这笔生意,让他们收入10多万元。此后,两人种植的苗木逐渐打开销路,收入也逐渐增加。

创业升级

扩大种植规模 发展立体式生态农业

如今,王硕和聂威振已是学院的名人。他们经营的家庭农场位于周口太康县,主要种植楸树、紫叶李、嫁接金叶榆等苗木品种。

上个月,王硕和聂威振拿到了营业执照,正式成立了公司。接下来,他们打算扩大种植面积,采取“公司+农户+销售”的经营模式,研发新品种,养殖家禽,发展立体式生态农业。

目前,他们的家庭农场拥有20名固定员工,700亩土地,销售额500多万元,并间接带动了近50名农村青壮年就业。

王硕说,一年多来,纯利润有40多万元。由于正在创业中,他们的银行贷款目前还没还完。

“创业肯定会影响学习,不过,我在学校有办公室有电脑,有事可随时沟通,农场也有专人照看。”王硕说,落下的课程会主动找同学帮忙补。

对于创业,王硕说,家人开始并不支持,但自从做成第一笔生意,家人的态度也慢慢地转变了。

   (二) 90后美女大三创业做APP推广 1年挣30多万

尚晓英,90后农村女孩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三学生。

经历

高三暑假打工挣学费,大一继续打工挣生活费,假期做校园工代理挣得第一桶金,去年3月开始创业做APP推广……

成果

核心成员10人,一年净利润30多万。带领的创业团队几乎覆盖郑州所有高校,分支已延展至山西、山东、河北、陕西等省。

梦想

将业务扩展到湖北、湖南等华中地区。

从农村到大学,第一年学费是打工赚的

尚晓英,一个从国家级贫困县——洛阳汝阳县农村走出来的女孩儿。1994年出生的她与同龄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她读高一的时候,父亲在煤矿矿井因公受伤,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

2013年,尚晓英和姐姐同时考上大学,尚晓英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录取,姐姐考到了郑州航院。为减轻家庭负担,高考完第二天,姐妹俩就到一冰棍儿厂打工,苦干3个月,赚够了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那一年,她17岁。

“上大学了,继续打工挣钱,没想过创业。”在学校,尚晓英是班里的团支书,兼职挣生活费并未给她的学业带去负面影响。活泼开朗的她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加入了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

“因为组织和参加活动,接触了很多校内外的同学,因为做志愿者,积累了很多人脉。”尚晓英说,进入大学后的经历,为她创业奠定了基础,“没有成功失败之分吧,对我来说,任何经历都是宝贵的。”

由打工者到校园代理,挣得第一桶金

大一寒假,尚晓英通过假期工校园兼职代理的介绍,到昆山一家电子厂打工,这次打工经历让她收获很多。大一暑假,头脑灵活的她已经成了假期工校园代理。

“处处留心总没错。”尚晓英自己做过假期工,了解其中的各个流程,用她的话说,因为自己“多操了那么一点儿心”,就从打工者变成了代理,带着同学出去打工。通过与专业劳务公司联络,尚晓英获取了不少可靠的劳务信息。大一暑假和大二寒假,她招募了100多名学生,带他们到昆山、福建的电子厂打工,挣了9万元。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也成了之后创业的启动资金。

除了招募假期工,尚晓英还自己找商家谈兼职,介绍同学去。“其实就是中介吧,这些兼职机会,有的是朋友介绍的,有的是自己跑去谈的,也跟一些兼职平台合作。如果合适,就跟他们签协议。”除了做劳务中介,她还做过旅游、服装租赁等业务,认识了很多商家,积累不少资源。

“创业之前,我做过很多行业的工作,创业初期的合作客户是之前资源的沉淀。”尚晓英说。

业绩不俗,一年就挣了30多万元

去年3月18日,尚晓英和男友注册了公司开始创业。“最初的业务就是整合之前涉足的一系列工作。为大学生做好服务,是我们的初衷。”

去年3月底,尚晓英的团队接到了一份英语课程软件推广工作,通过这次合作,又接触到了郑州另外两家做金融类和服务类软件的公司,帮助他们做软件推广。

怎么调动各高校的学生资源?尚晓英有曾经做社团工作的 经验 ,决定联合各高校社团合作。“很多高校社团的经费都比较紧张,我就与他们联合做推广,给他们提供赞助。这也为我们将来在各个高校设立代理点奠定了基础。”

成功完成几个案例后,尚晓英决定把创业团队的主要业务放在地推上。一年过去了,尚晓英带领的创业团队获得了30多万元的净利润。团队核心成员从最初她和男友两人发展到10人。公司业务也从最初的省内蔓延到了省外。“省内覆盖郑州、洛阳等10大重点城市。郑州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有我们的直属代理。一个校园经理带领的核心团队有四五个人吧。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份已经入驻团队,现在正筹备在西安建立分公司。”

目标,希望学生、白领都能做推广

“针对不同产品设计不同的方案。”尚晓英说,他们签订一个推广任务协议后,会收集相关信息,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对产品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 策划方案 。推广过程中,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经济。

在为一家服务类软件做推广时,尚晓英想起之前参与过活动的一家可乐公司也要做促销,她就把两个商家对接起来。“推广了软件,也带动了可乐销售,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尚晓英说,一年下来,公司成长了,还帮助了很多在校生自力更生。“每个高校团队的核心成员,基本上都不用再给家人伸手要钱了。”

说起今后的打算,尚晓英说,主要是健全公司制度,搭建好平台,做自己的产品。“正在筹划客户端,预计6月份上线。做一个整合地推资源的平台,招募地推团队入驻,给地推行业提供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尚晓英说,地推业务做多了,感觉这个行业比较乱,商家推广产品,找不到合适的地推团队,做地推的人员找不到靠谱的商家。未来,她想要做一个全民推广的策略,线上提交任务,线下进行地推。无论是学生还是白领,在学习工作之外,随时可以寻找自己合适的任务,“最终的理想是,人人都可以在线上领取任务,做推广。”

   (三)90后女大学生白手起家创业 年营业额达百万

大学生创业手法各种各样,从不起眼的服装租赁业起家的似乎还不多。2014年刚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彭丽,却在这个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她在大一时就在校内创业尝试二手服装的租赁生意,迄今市场已经覆盖了南京几乎所有的高校,年营业额有望在今年突破百万元。而接下来,她还将向演出活动等 文化 服务行业进军,在这个1993年出生的女孩的骨子里,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基因。

“被迫”创业

因大一时家里条件不好

说起彭丽,大部分人肯定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在南京当前的很多高校里,大量的演出活动却都要依赖她公司提供的服装道具产品来进行。这个外形瘦小、一脸朴实的女孩,当前竟然是“垄断”了南京大部分高校服装租赁生意市场的“大佬”级人物,实在让人是不敢相信。

1993年出生的彭丽是徐州人,之前是南京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她的 创业之路 始于大一时,而她创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家里条件不好,“缺钱”。

彭丽透露,她来自徐州农村,家中姐妹三人都要上学,条件非常艰苦。“我初中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却因为家里没钱上不了。”和姐姐一样,彭丽很早就做好了自己赚钱读书的心理准备。

大一时彭丽开始创业,当时觉得学校里的服装租赁生意有市场,她便开始尝试,但是,买服装需要钱而她没有,她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外面租来服装再转租给客户使用。就这样,生意在不温不火中持续了几个月,彭丽没有赚到什么钱,却积累了不少经验。

大二时,彭丽的创业道路迎来了转机,当时学校举办了一场创业大赛,希望从中发现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创业扶持,而彭丽和一名同学结伴一道成功入围了大赛,获得了学校免费提供的创业场地支持,她的创业之路这才真正走上了正轨。

承办学校校庆公司

品牌一夜之间打响

成功入围学校创业大赛的彭丽在校内的创业街内,获得了一间不大不小的店面,她的店正式开起来了,但这时候与她一起参赛的那名同学却选择了退出,彭丽成了“孤军作战”。

聊起前期的创业之路,彭丽坦言最大的感受就是苦,那时候她身边没有团队,进货、盘货、点货、分码、打包,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干,在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乱糟糟的服装堆里,她经常一忙就是一天。此外,新店铺的打扫、简单装修,乃至贴墙纸、换灯泡也都是她一个人做,经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彭丽说,当时为了凑钱买服装她经常把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也投进去,钱变成服装以后她吃饭却成了问题,“遇到没有钱没吃饭的时候,就把饭省了。”最艰难的时候,彭丽一天只吃了一顿饭。

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服装,这成了阻碍她的生意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就在大三期间,一场意外遭遇改变了她的命运,这就是南信院2013年举行的60周年庆。

当时南信院的领导大胆决定,要把这次活动的所有演出道具,交给彭丽简陋到近乎寒碜的公司来做。“那场活动太大了,各种服装道具加起来有300多件,而我们当时的服装很少,2/3的服装都是从外面租来的。”

虽然学校为了照顾彭丽的公司发展才与她合作,但是导演组是外聘的,对服装道具的要求依然很高,为演出准备的服装一次次被要求重新更换。这么折腾了一大圈下来,其实彭丽反而赔了钱。

但即便如此,彭丽的公司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次活动之后,我们的业务量大增,品牌一夜打响了,很多客户一听说南信院的60周年庆是我们做的,马上对我们刮目相看。”

服装租赁业务

几乎覆盖南京所有高校

自承办了学校的周年庆活动之后,彭丽的公司业务量突然井喷,很快她的公司规模扩大了,不仅招募了一批团队成员辅佐自己,还在仙林地区的其他高校陆续开了分公司。公司经过去年一年的发展,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她公司仓库里的服装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件,独立支撑一场大型演出游刃有余。

顺理成章的,彭丽公司的市场也在逐步扩张,从早期的专注南信院业务到后来的覆盖整个仙林地区,再到现在已经可以辐射南京的所有高校了。几乎在当前南京的每家高校,她的公司都有服务点。

“其实服装租赁这个行业的发展道路是很容易就可以被别人复制的,为什么我们的事业发展得这么好?”彭丽说她时常这么问自己,而她 总结 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有一个人才齐备的团队,“我们不仅有大量的服装,现在还有专业的懂化妆的团队,我们的几名员工现在都在考化妆证书;此外,我们还有懂演出的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彭丽说第二个原因是,她手里的各种资源丰富,除了服装还有模特和杂技等演出资源。可以说,基本上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业务,她都能最快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就必然会将市场培育得越来越大。

彭丽透露,服装租赁市场也有淡旺季之分,通常一年的旺季主要有三个,分别是4月份开始的高校毕业季,以及9月份的开学迎新季,再就是12月份之后的年会季。对于她来说,当前每个时间节点的市场规模平均下来都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

涉足文化服务行业

希望公司多元发展

当前彭丽的公司,早已经不是昔日单纯做二手服装租赁生意的小公司了,在经营服装租赁生意的同时,彭丽近期也开始尝试做一些文化创意和演出方面的业务,希望推动公司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具体来说,彭丽的公司当前除了做服装租赁,还涉足了舞台灯光、文化衫定制、特色服装定制、 广告 制作、展会承办等各种领域。她们近期刚做了几场大活动,其中就包括帮腾讯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天喔蜂蜜等知名企业品牌,策划并组织线下的推广活动等等。

“未来二手服装租赁这一块肯定还会做,但是可能不会是重点方向了,我更希望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探索高端发展路线,比如说找专业的设计师来为客户量身定制更有专业水准的演出服。”彭丽说。

而与此同时,她也十分看好文化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她们最近刚和一家大公司洽谈为这家公司进行品牌包装推广活动,彭丽透露,如果这个项目确定长期合作的话,一年创收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应该都不在话下。

保守的彭丽略微预估了一下公司今年的营业额,说差不多有100万,而她给自己明年定下的目标是,营业额达到500万。不过彭丽也坦言,把事业做得大一些固然是心中的渴望,不过很多时候不能急于求成,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

2. 90后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

3. 有关90后大学生创业事迹材料3篇

4. 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

5. 90后市场创业成功的例子案例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精选

成功的创业案例能激发人们对创业的向往,也能提醒人们创业之艰苦。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篇1:从5个U盘到年营业额超千万

讲述一个寒门学子的创业故事,从5个U盘到年营业额超过了千万

他叫贺靖,四川宜宾一个寒门学子,云南西南林业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创办一家创业学院,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

贺靖说,“我深知寒门学子创业的艰难。”

原因很简单,贺靖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创业平台对怀揣梦想、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这个在25岁时就荣获第四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的年轻人也深知,创业之路多崎岖,创业过程中每一步前进都来之不易。

他一直坚信,成功失败皆是金,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总会有创业成功的一天。

靠学校帮助顺利完成学业

创业之前,贺靖的学习之路就荆棘遍地,好在家里人一路不离不弃,助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坎。

贺靖的家乡在四川宜宾的一个乡村小镇。高一时,父母到浙江一家鞋底厂打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由于往返车费昂贵,他和妈妈6年没有见面。爷爷奶奶长期摆地摊维持生活,为让孩子吃好一点,托人给住校的贺靖带来了500元,用塑料口袋装着,都是1元、5元、10元的零钱。

2005年,他考上西南林业大学。父母把家里的公房转让出去,凑了一点让他来昆明上学的钱。每年,因交不齐学费,每次都要找到学院领导签字,靠学校的帮助才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学生会,他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他的踏实获得了大家赞许和信任,独立承担了学校的不少大型活动的筹办。

贺靖也很懂事,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做兼职,也是在这期间积累了经验,为创业打下基础。

5个U盘的故事

大一时,贺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只要帮一家企业销售出3箱快过期的牛奶,就可以在国庆期间去兼职,于是他自己买了3箱,一箱给自己,另外的卖给两个老乡,得到了这份工作。后来他又通过中介公司做过家教、在手机卖场举着牌子大声叫卖手机。

大三时,他人生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在云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得了铜奖。然而要把这个项目变成资金却十分困难。每天,他拿着创业计划书游走在各类商家之间,却不断遭到白眼。终于,一个经营小数码的老板因同情他,给他5个U盘让他试卖。

为卖出这5个U盘,贺靖和几位同学摆地摊。“拿货价50元,市场价90元。”贺靖清楚记得,他们的U盘“售价”是70元,比市场上低。带着赚到的100元钱,贺靖进了更多货。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一年的时间,他和同学在昆明16个高校校区摆起了地摊,在风吹雨打和被呼来唤去中,成为云南高校第一地摊,整个数码城的老板都让他帮助销售数码产品,一年下来年营业额过百万元。

后来,贺靖在团云南省委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YBC和“贷免扶补”各5万元的无息贷款。拿着这10万元,他注册了昆明赢携科技有限公司。

6年来,贺靖从摆地摊销售单一数码产品开始,到拥有7家实体商铺、22所高校的校园传媒和云南彩程茶叶有限公司、云南肆只猫咖啡有限公司,以及云南滇养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业规模,年营业额超过了千万元,员工近百人。

他把父母也接到了昆明,让他们开了数码店,自己当起了老板,父母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立志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

“作为一名从大学生成长起来的创业者,我深知大学生创业的艰辛与不易,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创业平台对那些怀揣梦想、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有多么的重要。”贺靖说,他在做好自己企业的同时,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支持和帮助更多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为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此,他出资与母校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共建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直接或间接指导的团队有8个,每个公司都实现了较大的盈利。从2009年至今,在团组织等的带领下,他参加了电视台、电台、微访谈、大学校园宣讲会共100余场,传播创业理念,倡导大学生“以知识奉献社会、以才干服务人民”,走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为大学生创业作出表率,作出贡献。

“成功失败皆是金。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总会有创业成功的一天。”他说,他希望广大的青年朋友都能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不怕吃苦、不怕失败,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云南有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能够创业成功,在创业的征途中展现自己、成就自己,并回报社会,把自己无悔的青春融入这片美丽的红土高原”。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篇2:从踩缝纫机到农民企业家的创业历程

办时装来料加工赢得创业第一桶金

1980年,17岁的郭正明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信丰县万隆乡万隆村布尾岭。看着他细瘦细瘦的身子,父母为他今后的生计安排颇费了一番思量: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天生就不是块作田的料,要谋生该让他去干什么?思来想去,父母决定让他去学徒做裁缝,因为干这活儿轻,都是一些“手头功夫”。郭正明深深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拜师学艺格外刻苦耐心。为尽快学到一手裁剪缝纫技术,白天他跟随师傅走村串户学做裁缝手艺,晚上找来废旧书报裁裁剪剪、缝缝补补。一晃三年过去了,郭正明“出师”了。因为他文化程度较高、悟性好,学徒时又格外用功,经他裁剪缝制出来的衣裤,不仅布料算得精准,而且款式新颖,找他做衣服的“东家”越来越多,郭正明很快成了小有名气的“裁缝师傅”。

名气大了,不仅找郭正明做衣服的东家多,前来要求拜师学艺的也逐渐增多。生意好了,他却苦于没有三头六臂来应付找他的东家和找他拜师学艺的学徒。于是他便想到在圩镇办一个服装来料加工店,腾出走村串户的时间来裁剪缝制衣服和指导学徒。1985年,郭正明在万隆圩租下了万隆村村部礼堂,办起了明星时装来料加工店。第二年,他为满足南下打工群体学技求职的需求,又办起了服装裁剪缝制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两个月,随到随学。准确的定位,使他的生意颇为火爆,邻近的小河、正平及广东南雄界址、坪田的青年纷至沓来参加培训。一时间,郭正明的明星时装来料加工店成了邻近乡亲的职前培训中心。他也由此掘得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1986年至1991年,短短5年间,他先后培训了1000余名南下求职青年,有很多人南下广东成为了制衣厂的业务骨干,有的当了 “指导工”(班组长),有的当上了车间主任,郭正明自己的收入加上来料加工收入也累计达到了5万余元。

勇敢挑战自我改行成了酒楼老板

1991年,郭正明拿出做裁缝和举办服装裁剪培训班赚来的钱,在万隆圩上盖起了占地100余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却是,住上小洋楼后,他却彻底放弃了干裁缝和举办服装培训班这一行。1993年,郭正明办了新居乔迁之喜的宴席之后,明星时装来料加工店的牌子换成了明星酒楼。远近乡亲和亲朋好友都好生纳闷:做服装、举办培训班,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了却突然改行,真不知他吃错了哪门子药。而郭正明却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改革开放几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人们的穿着打扮也改变了不少,自己剪布请师傅做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商场店铺来自全国各地红红绿绿款式新颖多样的服装越来越多,村民们衣着打扮的选择也越来越宽,做裁缝这一行当要保住往日红红火火的辉煌越来越难。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凭着自己炒的一手好菜,以及自己做裁缝手艺时吃过百家饭,结识的人多,在圩上办个饮食店准有出路。

郭师傅改行做饮食了,以往他做过裁缝的东家在为他感到惋惜之余,在赶集赴圩之日,都喜欢来到他的酒楼泡上一壶茶,或炒上几个菜喝几口米酒。酒楼有远近乡亲和南来北往昔日东家的光顾,生意很快红火了起来。酒楼生意要做好,郭正明深知靠的是服务质量和良好环境。于是他在起早贪黑打点好酒楼生意的同时,潜心钻研烹调技艺,先后下县城赴赣州参加了烹调技术培训班。1993年,他又投资了3万余元,在酒楼大兴土木(装修)的同时,购买了彩电、VCD搞起了卡拉OK,并安装了空调设立了包厢雅座。酒楼环境的改善,使他的饮食生意越做越红火。食客的增多,不仅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也为他带来了不少致富的信息。在经营酒店的同时,每年他都要为万隆乡亲销售生姜、生猪等成百上千吨农产品,使他在贩销农产品中也获益不少。

办起自来水厂惠泽邻里乡亲

风风火火经营酒楼几年,有一件事却让郭正明感到分外头痛:万隆圩饮用水资源缺乏,在大旱之年逢上生意好时的圩日,自家水井里的水不够用,常要请人到1公里外的地方去挑山泉水。他常想:要是万隆圩能像县城那样有自来水厂,要用水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啦哗啦流出那该多好。但自来水厂由谁来建呢?省定贫困乡万隆的财政状况,仅供乡村两级吃饭已是捉襟见肘了。1999年,万隆乡党委、乡政府解放思想,提出要用市场运作的理念来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包括建自来水厂,只要在确保水质安全性符合标准和价格适度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有实力的人投资兴办。郭正明瞄准这一商机,历时半年实地勘察调研,先后动员了3位生意场上的朋友一起于2000年投资了36万余元,在距万隆圩1公里外的高山上围池筑坝引山泉架水管,办起了一个日供水量达300吨的自来水厂。

这一做法顺应了广大圩镇居民的生活需求,自来水厂刚创办就发展了400多用户,随着自来水厂服务质量的提升,用户逐渐扩大到了圩镇周边的村庄,总计达600余户。2004年9月,市里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乡党委、乡政府也组织开展了以让农民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的村庄整治工作。郭正明顺势而为,投资32万余元,扩建了自来水厂,新建了净化池,并通过优惠开户价等办法,将自来水厂的供水范围延伸到了邻近圩镇的万隆、柏枧、田心、红星、高坝等村的25个村民小组,日供水量由原来的300吨扩至1000多吨,用户也扩大到上千户人家,水质也不断提高,即使逢上雨天,自来水同样清澈如泉。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郭正明在做大做强自来水厂的同时,目光看得更远,在经营酒楼、水厂之余,他抽出时间同本乡镇一些泥瓦匠一起参加县乡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建筑工匠培训班,当起了村民建房、改厕、捣路的“包工”。为做到经营酒楼、水厂以及监督工地施工三不误,郭正明于去年底购买了一辆北京“现代”轿车,在酒楼、水厂、工地往来穿梭,当起了人人称羡的、开着小轿车的“老板”。

郭正明富了,然而他没有忘本。他常说,我能有今天都是广大乡亲父老关照支持的结果。他的水厂对贫困户一律免收开户费和材料费,他还常在逢年过节带上鱼肉等慰问品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每年结对帮扶贫困生2名,修桥、筑路等公益事业捐资捐物样样工作他都热心参与。郭正明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县优秀政协委员。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篇3

1990年,丁仕源出生在广东梅州,3岁时他跟随下海经商的父亲搬到深圳居住。上了小学,丁仕源学习成绩平平,酷爱装扮的他总是穿着时尚的窄脚裤,踏着经典款的NIKE鞋,招摇地行走在学生中间,俨然在表演一出出别致的时装秀。现在执掌的活动策划企业让他拥有1200万元(合180万美元)的财富。

同学们视他为潮男,老师却把他当成脆弱的鸡蛋:“做人要做内外兼修的玉石,而不是不堪一击的鸡蛋,像你这样不学无术,外表看起来挺光鲜,里面装的都是水,迟早要被社会淘汰。”丁仕源对老师近乎贬损的批评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他说:“我在学习方面的确不如他人,可我有自己的兴趣所在,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经常把家庭作业放在一边,沉迷于研究妆饰。

创业就要相信自己

勉强考上初中后,父母和老师都很着急,丁仕源却过得格外自在充实。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服装和模特上面,一有空闲就掏出各种流行服饰书籍钻研,还总把零用钱积攒下来,购买各种心仪的服饰,然后穿着在学校里摆POSE。尽管周围充斥着批判的声音,但丁仕源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努力方向没有错。

初二时,机会终于来了。丁仕源看到有家服饰类报纸招聘记者,他意识到这是自己进入服饰行业的难得机遇,于是瞒着老师和父母,虚报年龄报了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把心思全部花在学习专业服饰知识上,利用周末逛商场,调研了深圳所有的服装市场。

创业就要不辞疲惫

不久,深圳举办服装企业博览会,丁仕源决定提前体验一下当服饰记者的感觉。他特意穿上西装,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记者,然后尾随会场上的采访记者走到展台前,在旁边偷听他们交谈。采访记者离开后,他又向展台负责人索要服装企业和老板的联系方式。他不知疲倦地努力,仅用一天时间就攒齐了300多家企业和老板的联系方式。

报社招聘进入面试环节,丁仕源穿着一套深色西装,信心满满地走到面试官前。面试官提的所有问题,他都做了出色的回答,但他却在对方宣布结果前主动做了坦白:“原谅我填写了虚假资料,其实我刚满14岁,可我特别渴望得到这个岗位,所以……如果贵公司愿意录用我,我定会全力为你们效劳,并把自己课余做的调研成果,包括数百家服装企业的联系方式全部免费提供。”

付出就会有回报

他把自己记录下的深圳服装市场情况,连同通过博览会整理的服装企业信息呈献在面试官面前,面试官大吃一惊,禁不住夸道:“虽然你年龄最小,却是最用心的应聘者。”

最终,丁仕源从数百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因为年龄原因,他最终被破格录用为学生记者。从那之后,他一边继续学业,一边当记者,还兼做广告代理,结识了一大批服装企业老板。一年后,他在另一家全国性服装报纸找到了一份兼职,借助更大的平台,他结识了大量优秀模特。他把企业和模特的需求结合起来邀请模特帮助企业举办了一系列展示活动。

白手起家变千万富翁

在掌握了众多媒体、企业和模特资源后,丁仕源创办了丁叮文化传播公司,组织策划了数十场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及世界模特大赛。如今,刚满22岁的丁仕源身家已过两千万,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富豪。

丁仕源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鸡蛋理论,他说:“当年我经常被老师比喻为鸡蛋,我也觉得自己比那些玉石学生差了一大截,可是后来我才知道,鸡蛋也有特别和普通之分,一枚双黄的鸡蛋,往往要比单黄的鸡蛋更受欢迎。所以,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多留心,凡事都要比别人多用一份心,只要做一枚双黄鸡蛋,照样可以取得成功。”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民法典包含安全生产法,民法典包括所有法律吗?
下一篇 立案程序(申请监督立案程序)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创业贷款成功案例(贷款创业成功的案例)

成功创业的案例 作为小概率的创业成功背后的机制和因素究竟如何,创业者能力在创业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成功创业的案例相关 文章 。 ...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