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 >>

投资理财案例(投资理财案例分析总结万能版)

2022-09-24 六尺法务 案例

老人买银行理财亏18万被判赔偿,案件中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既有财产权益纠纷,如老年人财产权保护、老年人委托理财,也有涉及人身权益的保护,如对老年人的赡养等问题。

其中第二个案例,“王某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某支行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涉及“老年人理财、金融机构提示说明义务”,引起了记者注意。案例显示,62岁的王某曾在北京的龙潭支行申购100万元某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与70万元某基金产品,相关申购合同中标明理财产品为银行代销。

其中,基金产品的风险级别高于王某的风险承受能力,该行测评王某风险承受能力为平衡型,HT为低风险,HA为高风险,HA风险级别高于王某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申购时,王某同步签署了电子风险揭示书。

不过,王某最终在赎回其购买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时,仅赎回77万多元,加上之前近5万元的分红,王某购买一家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实际亏损了18%。遂将银行告上法庭。在一审判决中,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驳回了王某的诉讼请求。

但是,在二审判决中,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却判决银行赔偿王某7万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案涉《资产管理合同》及《风险揭示书》等均系银行依循的规范性文件或自身制定的格式合同,不足以作为双方就案涉金融产品相关情况充分沟通的凭证。银行对王某作出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为平衡型,但案涉金融产品合同中显示的风险等级并非均为低风险,该行违反提示说明义务,未证实购买该产品与王某情况及自身意愿达到充分适当匹配的程度;未能证明其已经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了当面测试并向其如实告知、详尽说明金融产品内容和主要风险因素等,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同时,王某有投资理财经验,应当知晓签字确认行为效力;本案投资亏损的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场的正常波动,并非该行的代理行为导致,王某亦应对投资损失承担一定的责任。故判决银行赔偿王某7万元。最高院认为,明确规则尺度,保护老年人金融消费安全,本案是《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发布后首批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案件之一,首案效应突出。银行应就投资者的年龄、投资经验、专业能力进行审查并考虑老年消费者情况等,对老年投资者应给予特别提示,结合民商事法律、《会议纪要》精神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金融机构提示说明义务和金融消费者注意义务等判断标准。本案对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合法、安全的投资理财消费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投资理财案例(投资理财案例分析总结万能版)

交通银行理财有没有到期亏本的案例

这两天,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两年前购买交通银行至尊18号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很郁闷。原本银行客户经理们口中称的,“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临到期时却发现亏损近20%。

北京的投资者张先生对本报记者称,这款理财产品是针对交行的私人银行客户发行,投资门槛在50万以上,在客户经理的推荐下他购买了100万。

“当时银行的人也是多年的客户经理给我信誓旦旦地推销称,产品过去5年年收益77%,这个产品两年收益会在0~100%。” 张先生说。

在一个“至尊18号维权”的QQ群里,记者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100多名购买该类产品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基本在五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其中不少投资者表示,该产品是熟悉的客户经理推荐下购买的,在购买时并不知晓是高风险产品。

张先生对记者表示,交通银行推广“得利宝·至尊18 号”理财产品时承诺投资是主要用来定向增发中航系企业,说产品是一款以国防产业为基础、以参与A 股定向增发股票为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而现在看来

这只产品真实投资对象是参加了9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其中有无一家属于中航系或者属于国防工业,产品投向做了重大变更。

银行理财产品一向给投资者很稳健的印象,因此也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但理财产品并非是银行存款。

通常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和合同上,不会有保本字样,所说的收益率通常是预期收益率,并非一定可以获得的收益。深圳一理财人士称,近年来国内理财市场迅猛发展,但事实上,提供理财产品的机构和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均不成熟。对于银行来说,这些理财客户经理,往往有销售任务,在这个考核任务下,他们更会积极向客户推荐产品。与此同时,目前这些机构在产品的设计以及操作上还有待提高。

“一般说来,高收益都对应着高风险,因此市民投资理财产品时要留意风险,而不是一味听从银行理财经理。”上述理财业内人士称。

什么样的理财方式更适合自己?看完这3个理财故事就知道了

案例一:营业厅刚开门不久,来了一位老大爷。他在柜台前坐定,递进来一张银行卡。柜员问他办理什么业务,大爷口中念念有词,却是答非所问。柜员问了他好几个问题,都不得要领。无奈之下,辗转联系到了老人的女儿,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在2015年资本市场的牛市中,大爷见别人通过炒股都赚了钱,经不住诱惑,把辛辛苦苦攒的养老钱6万元,全部投进了股市。不成想,后来股市大跌,6万元所剩无几。大爷受不了这个打击,神经错乱,精神失常了。

案例二:小刘是一位私营业主,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小餐馆。每天起早贪黑,生意说不上红火,但养家糊口是没有问题的。后来他见股市上涨,身边很多朋友一夜暴富,开始心痒,思前想后,决定赌一把,于是把这几年的积蓄都拿出来,加上生意上的流动资金共30万,全部投入股市。结果,投入不久,股市一泻千里,他投的股票日日跌停板,想跑都跑不出来,最后被牢牢套住。生意也做不下去了,小刘在家天天唉声叹气,借酒浇愁。

案例三:朋友平时是做财务工作的,对资本市场也算有一定的了解。15年的那次牛市,她基本算是把握好了节奏,虽然没有收益最大化,但是也在大跌前及时跑了出来,满打满算,足足挣了100万。

听了这3个故事以后,你是不是也感慨万千呢?投资真的是一门学问啊,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关于投资理财,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起来看!

一、鸡蛋不要放到一个篮子里。

这是一句老话了,通俗易懂,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说的专业一点,就是要对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客观地讲,现在可供投资的产品五花八门,所有的资产都投同一个产品,确实不是成熟的投资方式。

二、投资前一定要做风险测试,根据风险测试的结果调整资产配置的结构。

每个人的职业背景、性格特征、家庭资产、风险偏好都不同,决定不同的群体投资方向也不尽相同。有些产品,适合张三,但李四就未必适合,所谓此之甘饴,彼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做投资之前,一定要到正规的金融机构做风险测试,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资产配置。有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极低,本金有一丁点儿损失就心惊胆战,夜不能寐。这种投资者,最适合的产品就是存款和国债了,基金、股票就不要碰了。

三、投资理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说到投资,一般人都认为,挣钱越多越好。乍一听,好像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我认为,挣钱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让人生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你的投资,没有给你带来身心的愉悦,反而让你焦虑、不安甚至抑郁,那这样的投资不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吗?

以上就是关于投资理财的分享,送给大家,希望对你的理财之路有所帮助!

四川男子“投资理财”被骗484万,他的如何一步步落入“陷阱”的?

投资理财让钱生钱,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听闻一些理财产品能够赚取高收益,更是相当有吸引力。

先甜后苦,后悔莫及

四川广元的一名男子,就莫名加入了一个“散户投资理财”群聊,毫无疑问里面的内容也与赚钱有关。而且群里还有所谓的“专业指导老师”。

一开始,广元男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账户金额一路高涨,起初投入几十万试试水,没想到几十万元竟变成了100多万?尝到甜头的广元男子,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更令人兴奋的事情是,200多万变成了900多万!

相信任谁看到账户的金额越来越多,难免不心动。广元男子也是如此,一顿操作之后账户金额比原来多了几倍。不过就当广元男子想“收网”提现的时候,悲剧发生了。

以各种借口追加投资,提现被拒

开始客服和广元男子说,因为要给“专业老师”提成,需要凑齐1000万元才可以提现。广元男子信以为真,又追加了100多万元。

本以为这样就够了,但等待提现时,广元男子被多次拒绝,这时他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被骗了484万。

警方快速锁定目标,一举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

知道被骗之后,广元男子便报了警。警方对此也非常重视,并以聊天群为突破口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经过一轮的走访,调查,排查,警方于4月30日成功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

目前,犯罪嫌疑人都已经被警方依法拘留,案件还在调查中,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深受其害。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通常,我们在投资时,最常见的一句话便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但是在利益和金钱面前,“谨慎”这二字就显得格外碍眼。投资中很多人习惯性的“丧失”理性思考能力,认为自己所投资产品或股票,就是应该赚钱,从而忽略最重要的“谨慎”。

而诸多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先是小赚刺激受害人继续投资,一旦投资者想要提现,那么犯罪嫌疑人会以各种手段阻止,并试图再次让投资者加钱,如果不成那么直接拉黑不再联系。

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小心这种投资陷阱,名义上他们是让我们赚钱,但其实真正的目的却是骗钱,让你一步步走进陷阱之中。

通过正常途径,努力学习知识

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投资理财也是一样,只有通过正常途径来投资或理财,努力学习理财知识,才能够成功避免这种所谓的“高收益”理财群。

如果你真的对这方面感兴趣,那么我建议你,还是要理性思考过后再做决定。

写到最后

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开始接触理财,比如炒股,基金,债券等等。同样这种流行趋势,恰恰成为犯罪嫌疑人敛财的工具,特别是一些想要理财却没有头绪的小白,非常容易上当受骗。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多留一个心眼,毕竟是努力攒起来的钱,切不可打水漂。在我看来,想要避免这种情况,除了有风险意识之外,还是要从自身加强自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家族企业案例(家族企业财富传承)
下一篇 消费心理学案例分析(消费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投资理财案例(投资理财案例分析总结万能版)

老人买银行理财亏18万被判赔偿,案件中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既有财产权益纠纷,如老年人财产权...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