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涉及国家利益,政治民法典相关规定的作用?

民法典涉及国家利益,政治民法典相关规定的作用?

民法的基本价值就是私法自治,它是指私法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私法自治价值在制度层面具体体现为所有权依法行使自由、合同自由、公司设立自由以及遗嘱自由等。私法自治贯穿于民法的全部规则、制度和体系,并在民事领域形成了“法无禁止即自由”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社会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私法自治,才能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只有保障市场主体广泛的行为自由,允许其自由转让财产,大胆投资,勇于创新,才能推进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增长。因此,私法自治价值也应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

当然,鉴于私法自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完全依赖私法自治可能引发社会经济秩序的盲目性,因此,现代民法更强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有机衔接。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挥意思自治并对意思自治进行必要限制的过程,民法的基本价值理念也从绝对的意思自治转向了相对的意思自治,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衔接。也就是说,为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自我调节的功能,需要以私法自治为原则,但为了克服私法自治功能的不足,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又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因此,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既要充分发挥私法自治的作用,又要对其进行必要限制。只有通过这种有机结合,才能妥当平衡各种利益,形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保障。

保障私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法治不仅包括通过公法明确公权力的行使范围和程序,而且包括通过私法维护市民社会的有序运行。其中,私权保障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的,又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民法典作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是公民私权保护的基本依据,也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一方面,民法典保障私权是构建市场经济秩序的前提和基础。民法典通过一系列制度构建了完整的私权体系,从而为实现国家治理目的、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保护产权,实质上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使“有恒产者有恒心”,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另一方面,民法典充分保护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有利于激发个人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个人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而不是将个人仅仅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民法采用赋权的方式,确认个人享有各项具体民事权益,使个人能够积极行使和主张权利;同时,在权利遭受侵害后,民法又通过各种民事责任形式对权利人提供救济,从而鼓励个人积极维护自身权利。此外,保护私权也有利于规范公权。因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就是行政机关不得非法侵害个人所享有的各项民事权利,否则就逾越了公权行使的界限,公权的行使也就失去了其正当性。因此,通过民法典对个人进行赋权,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规范公权。

民法典内容复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每个市场主体的基本权益,绝大多数制度都与国家治理体系有着密切关联。

民事主体制度是由自然人、法人与非法人组织所构成的制度体系。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治理体系涉及国家的各项制度安排;从微观层面看,涉及如何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使其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与社会治理,从而使整个治理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民法典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认民事主体资格,使其享有合法的身份地位,并参与民事活动与社会治理;二是在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等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充分贯彻私法自治原则,鼓励当事人依法创设各类企业,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三是赋予私主体各项民事权益,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四是承认各类主体共同行为、决议行为的效力,确立各类组织有效运行的规则。

物权制度是确认和保护物权、促进物尽其用的基本规则,是保护财产权的基本法。民法典通过确认物权归属和物权效力的方式保障物权,从而鼓励人们创造财富,促进人的自由。当然,自由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人们所追求的自由秩序也绝不是任意的自发秩序。因此,我国《物权法》要求权利人必须依法行使物权,物权的行使应当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得滥用权利,损害他人权益;同时,物权的行使也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此外,物权也应当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物权进行征收,这些都体现了对物权行使的限制。

合同法是市场交易法,也是组织经济的法,是促进市场交易、鼓励财富创造的基本规则。市场秩序是通过合同严守来实现的。合同法以合同自由为核心理念,并以合同严守、维护市场秩序为目标,合同严守与合同自由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要发挥合同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就必须发挥合同自由的功能。在现代社会,法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其不限于国家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规范,也包括乡规民约、自治性的团体规则、行业章程、习惯等软法规则,与国家立法相比,这些软法规则在针对性、参与性、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发挥软法的治理功能也有利于培育市民社会,从而实现国家治理和行业自治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侵权责任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当前,各类风险事故频发。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侵权法在受害人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所谓“严格”,应当是指严格适用刑事手段,严格限定刑事制裁方式,审慎地认定犯罪,不可罪及无辜,要严格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要求,不得擅自扩大刑法的适用范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惩罚性赔偿,表明在能够用民事的方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时,要尽量限制刑事和行政惩罚手段的运用。同时,采用民法上的惩罚性赔偿,也可以形成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形成巨大的社会监控力量,甚至可以做到即时监控,这可以有效弥补行政执法的不足。

婚姻家庭制度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民法在维护家庭生活和谐有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强调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也强调义务与责任,同时,民法强调夫妻平等及家庭和睦团结,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目的均在于实现家庭生活的和谐稳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丰富,法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也是私权保障的基本法,只有充分发挥民法典在保障私权与规范公权方面的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民法典立法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本条规定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并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合二为一,居于法典首位,这是我国立法的惯例。

一、立法目的

立法目的,又称为立法的宗旨、立法的旨意,是制定本法所要达到的社会目的。从上述条文可见,《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有五个:

(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民事领域的基本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公民私权利的大全和指南。

孟德斯鸠认为,“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这句话充分表达民法典的核心要义:权利法定、私权保护,一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民法典,是“万法之母”。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的要求,具体内容为“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这是总结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更好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内在要求,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民事主体即民事关系的参与者、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民事责任的承担者。具体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就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等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包括民事权利,也包括民事权益。

民法典是权利法典,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是民法典的主要目的。这与现代法治建设的核心“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相一致。

民法典的体系构建也是以民事权益保护为中心展开。其调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民事权利义务的设定和民事责任的追究予以实现。

(2)调整民事关系

法律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相对稳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等特点。其调整功能是通过制定规范界定政府和权利与责任、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赋予人们权利、明确人们义务、确定违反义务的法律后果和处理程序的方式来实现的。

所谓民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基于民事法律行为产生亲属关系、婚姻关系、合同关系、损害赔偿关系、物权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调整民事关系,核心是调整权利义务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沿用了《民法通则》中“民事法律行为”概念,其含义等于《民法通则》中的“民事行为”,但是改变了《民法通则》中“民事法律行为”只限于合法行为的含义,民法理论称之为法律行为。

(3)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这一立法目的是吸收了《合同法》“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规定而增加的。

所谓社会和经济秩序,就是生产、生活、工作、劳动、婚姻、家庭、市场交易秩序;就是人们感受到的人权、自由、安全、平等、公正的秩序;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的秩序;合理、公平、正当竞争秩序和资源配置、财产归属和利用的科学合理秩序,国家公权与个人私权、社会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边界秩序。

我国民法典是由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受我国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制约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是维护社会和经济能够正常运行的有效法律形式。

民法典是私法,但是保护私人利益、个人利益,同时还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各类所有制组织利益,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民法典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实质,在于维护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于保障民事权利、增进人民福祉。

民法典既要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又要从社会整体和经济秩序考虑,维护社会和谐文明和经济秩序公正井然。

(4)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任何一部法典的制定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立法要先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意味着我国民法典也要体现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所谓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就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要求,就是适应“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科学总结,是我国民法典具有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立法的一个根本指标。

(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德法融合,用法律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才有可靠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入法,是德法融合,用法律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价值观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民法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立法宗旨之一,把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因此,民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也是公民树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十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如在“北燕云依”诉某派出所拒绝办理户口登记案件中,原告的父母在为其办理户口登记时,取名“北燕云依”,既未随父姓或母姓,也没有其他正当理由。公安机关拒绝对“北燕云依”进行户口登记,符合法律规定,恪守公序良俗的要求,维护了正常社会管理秩序,得到了人民法院的支持。

民法典颁布的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是什么?

1、民法典的颁布是新时代中国立法进程的重大工程。民法典的编纂与出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2、民法典的颁布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3、民法典的颁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由之路。民法是权利法。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权利。人民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主要体现在内容各异的权利当中,人民的权利得到了实现、维护和发展,其根本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

从法律效力的角度来解释民法典与宪法关系?

法律来源上:宪法是母法是所有法律的来源;民法是来源于宪法。

法律内容上: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一切法律制定的依据,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着国家最基本的问题和最基本的原则。民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关系的法律,即民事纠纷等,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方面。

法律责任上:宪法在我国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很少会用;违反民法要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返回财产、停止侵害行为、恢复原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金等。

宪法为民法典做参考,民法典依据宪法编纂,它从人民新需求出发加以完善。虽然他们存在许多区别,但意义是大同小异的,他们都是为人民需求所编纂,都是为保护人民利益,维护国家和平稳定而设立。

民法典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保障?

编纂民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是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的战略性工程。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民法典,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法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一部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华夏气派的民法典,是一部能够屹立于世界法典之林、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的21世纪民法典。

民法典蕴含了国家治理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大法,是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器。全面贯彻实施民法典,必须高度重视民法典在治国理政中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民法典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六尺法律咨询网 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海报

上一篇 海南省民法典宣讲,如何让民法典落实到位?
下一篇 民法典婚姻家事分析,民法典婚姻家庭篇解释第四十条?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民法典涉及国家利益,政治民法典相关规定的作用?

民法典涉及国家利益,政治民法典相关规定的作用?民法的基本价值就是私法自治,它是指私法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